非暴力沟通(上)

《非暴力沟通》堪称是沟通学界一本神圣的书籍。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这是一位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其实很早就有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但是当时可能我觉悟不够吧,总觉得,非暴力沟通,或许就是讲话得体,语气温柔,相互理解。一直没看。直到最近开始认真读这本书时,不可否认,本书给到了我全新的结构式沟通方式,而且非常容易实践

本书核心的一个宗旨是,不要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注意重点:条件反射式。我们常常容易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对某些事情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的评价。这种反应看似符合逻辑,却是不带思考条件反射的判断。

中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

书中序言圣雄甘地的孙子讲到他的爷爷圣雄甘地对他的影响。爷爷每天画一棵树,左边记录的是身体暴力,右边记录是隐蔽的暴力。而在每天记录中,会发现,隐蔽的暴力要比身体的暴力影响多且深。隐蔽的暴力会留在人们的大脑中存储下来,所以说隐蔽的暴力就像地狱之火的燃料供应。


我们可以把全世界的语言暴力概括为以下4类:

1、过分诊断。其实就是过分评价,过分利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对别人的行为下定义。举个例子,我和你是同事,今天你获得了晋升,我像往常一样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却对我视而不见。这时,我的脑海中会认为“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升值嘛,这么快就翻脸不认人了”。其实我可以对同事的行为作出很多种的解释,可是我选择了一种最不好的猜测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明白了吗,我们往往去主观判断别人怎么想,但是别人的真实情况并非这样。这样不仅不利于沟通,一段友谊也有可能到此为止了。

2、否认。当两个人沟通的时候,当一方说出一个情况时,另一方马上说“不会呀,不会吧,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当你陈述事实后,听到的是立刻的否认,你会怎么想?又比如你很难过,你的朋友对你说“不要难过嘛,不要难过嘛。”这样的语言估计会让我们更难过吧。

3、命令、说教、威胁式的语言。命令的语气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喜欢的,“那个谁谁谁,你把这个做了。” “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可以呢,不是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吗?”甚至过多的情感勒索“如果你不来,我就死给你看。”这样的语言,除了让人们之间的亲密的关系越来越远,没有其他。

4、你应该。。。   这是一种轻易给别人身份下定义的情形。例如:“你是一个孩子,你就应该专心学习,其他的东西不要你关。”  “你是一个妈妈,你就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照顾好丈夫。”  这样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被框住了。我就是我,干嘛要谁来定义我。


所以本书里有一句话非常精炼:语言是窗,否则它是墙。

如何让我们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而不是筑起一堵墙呢。请看《非暴力沟通》(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