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重若千斤

温馨提示:本文阅读完成时长约为7分钟

文/萤火微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本书的作者是捷克大师级作家米兰·昆德拉,谈起米兰·昆德拉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一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在文学上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昆德拉的笔触细腻,善于运用隐喻的手法,这一点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当时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共产主义改革气息的浸染,对于当时历史大环境的刻画,作者也在书中做了不少的描绘。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怀有一个疑问: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我看来,如果说对朋友、家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世俗的规则与束缚是一套沉重的枷锁,那么背叛、逃离、玩世不恭就意味着是一种生命之轻,这种生命之轻不需要为之付出过多的心力,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本书主要讲述了围绕托马斯、特蕾莎和萨宾娜三人展开的故事,托马斯是一个厌恶婚姻到极点的医生,他讨厌他的妻子,尽管他有一个儿子,但是他把儿子视为冲动的产物。

托马斯为了设法逃离婚姻的镣铐,选择了离婚,恢复了单身汉的生活,并开始私下与很多情人约会,萨宾娜就是众多情人中的一个,萨宾娜是一个画家,喜欢画一些抽象怪异的画,她很喜欢跟托马斯私下相会的感觉,就像是摆脱了种种束缚,浑身轻飘飘的。托马斯和萨宾娜都只是为了寻求肉体的欢愉,不想为对方负半点的责任。

可是有一天,特蕾莎闯入了托马斯的生活,文中提及特蕾莎就像是一个顺流而下的弃婴,飘到了托马斯的床边。托马斯突然意识到他对特蕾莎的感情不像跟其他情人一样,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弃婴”。但是在他的心底他又是如此的惧怕,惧怕自己和特蕾莎的结局和她的前妻一样,为了摆脱这种阴霾,托马斯继续保持着和他的情人们之间的关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特蕾莎也深爱着托马斯,但是当她知道托马斯一直有个情人叫萨宾娜的时候,她一边痛恨着托马斯的背叛一边害怕着失去他。

托马斯看出了特蕾莎的痛苦,于是他毅然决定要跟她结婚,并买了一条狗叫卡列宁陪着她。他们两个人几经流离来到了一个小乡村,始终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但是特蕾莎一直知道托马斯对自己的不忠,尽管他长时间跟自己待在一起,但是她还是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托马斯和别的女人的事情。

特蕾莎不断的做噩梦,她害怕自己最终还是会失去托马斯,直至卡列宁走到生命的尽头,她才幡然醒悟原来她爱卡列宁胜过托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故事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一起死于一场车祸,可是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车祸的起因和细节,只是在后来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给萨宾娜的信中提及。

萨宾娜在得知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关系之后,便离开托马斯去了法国,在法国他认识了弗兰茨,弗兰茨爱上了她,尽管他有老婆和一个女儿,可是他把萨宾娜当做自己生命中的太阳。

弗兰茨和萨宾娜一直保持着情人关系,时间久了,弗兰茨就想抛开他的妻子,想跟萨宾娜结婚,可是萨宾娜是一个一生都在追寻生命之轻的人,她已经习惯了背叛,当弗兰茨与妻子离婚不久后,萨宾娜就悄无声息的在弗兰茨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有留下见证他们两人关系的丝毫痕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萨宾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弗兰茨,仿佛他的余生都是在追寻萨宾娜的脚步,后来他在曼谷遭到了暴徒的袭击,最后死在了他妻子的跟前。

“死去的弗兰茨终于属于他合法的妻子,而他生前从来没有属于过她”

这是书中的原话,这句话正应了他墓碑上的一句话:“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离开弗兰茨的萨宾娜来到了美国纽约,认识了一对老夫妻,他们两个人都把萨宾娜当做自己的女儿,原因就是他们俩都特别喜欢她的画,尤其是老先生,他可以一整天什么都不做默默的看着萨宾娜作画。

可是老先生去世之后,萨宾娜又开始了他的背叛生活,逃离了纽约来到了加利福尼亚住下。到了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她找人立了一份遗嘱,待她死后,她要求自己的遗体要被火化并抛撒骨灰。

“特蕾莎和托马斯死于重之征兆。而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

托马斯本来和萨宾娜是同一类人,他们都向往生命之轻那种放浪形骸的背叛生活,但是特蕾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深深扎根于泥土里的人,她向往爱情,渴望安稳,也正是因为她的出现,把托马斯牢牢地捆住,从半空中拉了下来,最后沉入了重的泥沼,而萨宾娜却一直轻轻的飘在半空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昆德拉对于人物的描写感情细腻真实,仿佛小说中一个个的人物活脱脱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他们会为了爱情烦恼,会为了理想挣扎。比如通过对特蕾莎梦境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她内心当中的挣扎与妥协。

其实书中描写最为细腻的地方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单看标题,其实作者就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在书的最后弗朗索瓦·里卡尔也提到了这一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后几页题为《卡列宁的微笑》的文字,曾使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而又困惑。

这一章节每个读者在读的时候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卡列宁作为特蕾莎的“家人”,它急切的渴望看到特蕾莎的梦想得以实现,它希望看到托马斯能够一直爱着并陪伴在特蕾莎的身边,即便到自己老去死掉的那一天,仍有一个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深深的爱着特蕾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看到了它想看到的一切,于是便面带微笑的离开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换个角度,作为一条狗,怎么可能展露出人类所特有的表情,所以卡列宁的微笑只不过是从特蕾莎的视角看到的一种假象,特蕾莎希望在卡列宁最后的时刻看到它仍能够拼尽最后的气力再一次讨好她,就像以前一样,所以她坚信她看到了卡列宁的微笑。

其实书中很多的地方都描写的分外细腻,但是却又给读者保留了充足遐想的空间,或许这正是这本书闪光的地方。

本书最大的吸引点在于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时采用了多个不同的视角:比如托马斯的视角、特蕾莎的视角、萨宾娜的视角以及弗兰茨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展现的故事时间线交错在一起,读完整本书就像是把许多片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风景一样,给人一种畅快的感觉。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常读常新,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积累,每次重读都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我也期待经年之后,能够再次在书中寻得别样的风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却重若千斤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书中那些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

世界是如此丑陋,没有人愿意起死回生。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灵上的无根浮萍有时却重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