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承认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

这些年,教育俨然是永远的社会热点,也是矛盾的高发地。

一天到晚,家长喊累,老师喊累,孩子更喊累。

只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累,但谁都不能停下来,只能咬着牙一天天坚持。

原因在哪儿?

个人觉得,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谁也不愿意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

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

首先是每一位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

从孩子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进行胎教,会说话就让他认字,大一些就上琴棋书画各种兴趣班,上小学前一定学会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

每年小学开学前,校长的压力都巨大。

因为有无数不够入学年龄孩子的家长,对校长围追堵截要求早上学。

他们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唱歌跳舞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告诉校长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不说别人,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还没结婚的时候,心里就暗暗发誓,等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让他上清华北大。

孩子上小学时,也托了关系,提前一年就上了一年级。

然后,我们对他处处严格要求,为他的学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看着他一路过关斩将,心中充满了向往。

直到上了高中,直到看到他费劲了洪荒之力数学才考130多分,而人家只用半个多小时就拿到150,闲得无聊在那儿把题用两种方法解一遍,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才是天才,清华北大是给那些人留的。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和我们一样,从孩子生下来就做着天才梦,直到某一个时刻梦破碎为止。

在几年乃至十几年不切实际的梦想召唤之下,孩子和大人焉能不累!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偏心,这还可以理解。

但有意思的是,从学校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想法一致,都有意无意地把孩子们当成天才。

不知道是哪位专家整了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生生抹杀了人的智商本来就分三六九等事实。

学校里分快慢班、重点班普通班是被禁止的,任你对老师讲的内容秒懂,也要在教室里装作认真状在那儿听,任你一道题讲了一百遍还是不懂,考试得了倒数第一,老师也还会和家长说“孩子脑袋挺聪明的,只是有些贪玩儿”。

都这么心照不宣,都这么糊里糊涂,都这么相互配合,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赶上了高考的赛道。

于是,高中扩招,大学扩招,无数人做着清北的梦,起早贪黑摸爬滚打,最后上了一所二本三本的学校。

在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不是我们这种样子。

比如德国的中学教育,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性。学生一共有三种选择:

一、普通文理高中,之后进入综合性大学,也就是中国意义上的本科大学。

二、职业高中,之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也就是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

三、通过职业技术学校进而直接就业。

在德国,只有约30%的青少年会选择普通中学,其他都选择了专业化教育为主的“轨道”,也就是职业教育。

而在我们这儿,基本是高考,高考,高考。

就算是成绩垫底的学生,你敢劝他上职业学校的话,家长也会和你急眼。

人家愿意花钱上一个高中,啥也不会也在那熬着。

当然,难怪人家熬着,最后人家照样能收到某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哪怕,上完大学,大家做的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做的事,而且还没有职校生有实践经验。

数据显示,现在每年高考录取人数已经超过了700万,大学生已经遍地都是。

钞票印多了钱会贬值,毕业证发多了学历也会贬值,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发现工作并不好找。

于是,考研。

到2015年,我们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就达到了63万。

依稀记得,笔者当年高考,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加在一起,也就是这么点儿人。

换句话说,现在有的研究生只相当于当年的大专生。

研究生多了,如果我们做学问的人多起来也是好事,但很遗憾,大家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就业。

据说,现在我们的博士数量已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也世界第一,学术成果还是世界第一,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呵呵。

考研热只不过造成了学历的更加贬值,“研究生城管”、“研究生门卫”,类似的新闻也曾见诸报刊网络。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孩子都有着美好的愿景,但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将来要做一个普通的工作,而不是考上清华北大双一流,做研究,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不接受这个事实,把所有孩子都放到高考的赛道上拼搏,一拼就是十几年,近千万人争夺几千最多几万个名校的名额,其实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结果。

窃以为,想要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人人皆可成天才”的教育导向,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对学生及时进行分流。

高考的压力小了,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承认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