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书吧(一)

读书,一直都要读书。

书,出现在我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不同的只是数量、种类。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镇子,2000年附近,那时候我们这的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有学上”,别的像提高成绩、培养特长、增加课外阅读之类的都还没有意识。毕竟我们镇上专门的书店也只有一家,是位于一个小商场里的新华书店,店里也没有什么课外书。

我从小认字就很快,可能是因为看电视的时候喜欢盯着字幕看;也可能是因为爸爸经营着光盘店,挂了一整面的光碟,我会挨个去认每个碟子的名称吧;也可能是因为幼儿园时看的那本童话书。那是一本没有封面的童话书,也没有彩色的图画,甚至没有图画,白纸黑字,虽说是白纸,但那旧旧的颜色,说灰白应该会更准确些。那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不记得是姑姑的书,还是姐姐的书了,传到了我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可现在关于那本童话书的内容的记忆也只有都是关于公主的童话了。

但我清楚地记得它的样子,灰灰的,旧旧的,被尘封在我的回忆里,我的世界天气好的时候就把它也拿出来晒晒太阳,让公主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我很感谢能在儿时遇到它,为我创造了一个善良美好纯洁的童话世界,让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片净土。

到了小学,缠着爸爸妈妈给钱从学校订《少年博览》。《少年博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我读书比较随性,拿到《少年博览》先看自己感兴趣的篇章,一头扎进去,最后多是被妈妈叫吃饭的声音给带出来。关于不是很感兴趣的章节,就先放一旁,过几天忘记了这一茬,再读《少年博览》的时候,从头按顺序翻起,不觉中,一本书就被翻完了。

小学有零花钱,也会刻意地攒上一段时间,好不容易攒到十几块的时候,就宝贝似的拿出来,攥紧在手心,兴冲冲地奔向200米处的文具店,跟老板说:“买课外书。”老板就会拿出四五本书到柜台上,给我挑,老板心情好的时候还会给我介绍一下几本书的内容。在那个没有接触网络的时期,我知道的书也没有几本,都是从老师的口中得知的。那个时期买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福尔摩斯探案集》、《鲁滨逊漂流记》、《简爱》等,那时候我买书一方面看我想要什么,更重要的是看老板那里有什么。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途放弃了好几次,因为不太看得懂,但总会在一段时间后又重拾起来,再从第一页开始看,所以看的最多遍的是第一页,翻到最后书页都掉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则是看着看着太害怕,不敢继续看下去了,可是心里又想知道结果,心理建设后晚上又战战兢兢地拿起书继续旁观破案。《鲁滨逊漂流记》算是读的比较顺畅的一本了,只是读到岛上有人的骨头和烧过的火堆的痕迹,推断野人吃人的时候比较害怕;而《简爱》再想起来第一反应不是关于爱情,而是简被关的那间红房子,光是在脑袋里想出一个红房子的样子我都恐惧的不行,这些都是印象极深刻的片段。

上海-钟书阁

六年级的暑假,去姑姑家玩,姑姑家在比我们的小镇大的县城里。一城一镇,家长的教育理念已有很大的差别。我看到弟弟的小书架上满满的课外书,心里十分羡慕,姑姑说那些书我可以随便看。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多专门写给孩子的书,第一次知道“杨红樱”,第一次知道《笑猫日记》,书架上很多书,我现在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笑猫日记》,许是因为它有太多本了,放在书架上,一排过去,别提多有气势了。

初中我也去了县城里上学,这里有很多书店,初中手头也更宽裕了,一有闲钱就往书店跑,自己逛自己挑选,于是阅读的范围也变广,找到了自己比较喜爱的书籍类型。

小时候读的书,内容基本都忘记了。内容忘记了,那读书的目的何在呢?我想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读书对我的影响在于,它告诉了我世界绝不止像我看到的这么大,它带我畅游,为我描绘着世界的模样,它助开拓着我心中的沃土,保护我心中每一颗理想的种子。它教会我乐观、自信、自立,这种深入骨髓的影响更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悲伤低迷中与自己沟通,以及,永远记得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读书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