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4.1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发展起来的


四月份的第一本书。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翻阅完了。一部分理由是觉得其中有一些篇章如儿童教育,青春期之类的不适用于我现在的情况,也很难引起我的兴趣;另一方面我总隐隐觉得作者总是在重复一个论点,用大段说理性的文字而非详实的例子或者生动的语言,因此就跳过了。但是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些启发的,特别是它让我重拾了一种走出去,结交朋友的欲望


来说说阿德勒给我震撼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断地强调早期童年记忆的重要性。他认为早期记忆“储存了个人对于自我环境的最初基本的判断,是一份表现评估”,也是“人们个体自觉的起点”,所以他认为从一个人的早期记忆中可以捕捉到他后来性格的一些影子。这个理论给了我蛮大的震撼。因为我从未想过人的早期记忆在心理学上会有这样举重若轻的作用。那我回忆一下我最早的童年记忆,看能否解读出一些东西来:“我随妈妈去阿姨家做客。她们在打麻将。突然,我妈妈叫我去隔壁拿橘子。我不想去,因为我不好意思。我问妈妈:‘隔壁是哪里的隔壁’。妈妈说,我去了就知道了。我只好出门,但是我们在隔壁门口看到橘子。于是我跑到远远的水果摊去,抓了两个水果就想走。店主拦住了我,对我说,不付钱不能带走水果。于是我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回去和妈妈讲了这件事情,在他们了解了原委后,她们都笑了。” 这份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从中可以看出我极强的自尊心的来源。因为就在那份记忆中,我被抓包后感到的尴尬和丢面子,让我隐隐窥到了自己早期自尊心极强的影子。还有一点是我不乐于承担责任(不知道这个解释是否牵强),因为我被交代去做一件事情时,首先的想法是不愿意,因为这可能让我陷入可能的尴尬的境地。总而言之,这个观点给了我一些启发。

阿德勒关于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描述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实际上,自卑情结好像是他最有名的理论,但是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整地阐述这一理论。作者提到说:

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假如他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变他的处境,但是又因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感带来地压力而想要摆脱它,那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自己甚至凭空产生优越感。

这种情况跟我何其相似。在我无法再重复学业上取得令我骄傲的成绩后,我一步步地缩小自我,甚至通过删除比我优秀的好友这一行为来摆脱嫉妒,重新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如果在这样下去,以后可能我无法再与比我优秀的人对话,更不用谈合作。自卑与优越的矛盾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阿德勒还用许多的篇幅描述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卑情结的产生就是因为人没能学会合作。被忽视和被溺爱的孩子都没能学会合作,前者是因为父母没有将其对家人的兴趣扩展到他人身上,后者是因为她们在最亲的人身上都没能学会合作这一重要品质。我觉得合作这一品质被反复强调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就是我身上缺少的东西。

阿德勒还提到了梦。他在梦这一主题上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甚至可以说是反对他的。他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缺憾在于缺少认识到人性格中的一惯性?对此我不做评价。但是我们来看下作者的观点,他认为梦的目的在于支持和巩固做梦者的生活方式,在于唤醒和这种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感觉。通俗来讲,梦并不能为我们的疑惑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我们倾向赞同地,潜意识里同意的那种答案。再换而言之,梦是在欺骗我们。我在下午做梦时不断地回想作者说的那种梦唤醒的感觉。发现我在这点上是可以同意作者说法的。做了梦之后我们的确把梦的内容都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那种情感却还存在。

作者对于婚姻,爱情和生育的态度有点保守。他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讲的:“我们看到,那些发自内心地关心人类幸福的人最可能要孩子。而那些有意无意对自己的同类没有兴趣的人则拒绝挑起繁衍后代的责任。总是索取和期待,从不付出的人也不会喜欢孩子。”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点诛心了,就我认识的丁克家庭(我们的高英老师)而言,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只能说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一个人不愿意要孩子的原因如此之多以至于用短短一句话去概括他们的性格是不太妥当的做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