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伤逆流成河》我所想到的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总在思考着什么。后来,又把原著看了一遍,这才想写点什么。

我记得我是初三国庆放假看的这本书。那个假期,买了很多书,大多都是青春。却没有一本比《悲伤逆流成河》压抑。青春,总是放大痛苦,扩散悲哀。伤感大概是青春特有的气质。那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时期,泪水多于伪笑,伤情过于欢心。

不在介绍剧情了,但电影相对于原著有了很大的改动。比如易遥妈是鸡而不是按摩师,比如易遥是怀孕而不是得病,比如易遥她爸重新找了个刻薄的女人。在郭敬明的笔下,易遥更悲惨,齐铭更高贵,汤小米更恶毒。因为电影总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以太悲惨的结局,广电也不让播。可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就像《窦娥冤》里写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太极之道,虽阴阳相生,黑白相平。但有时,黑却能侵染白。在浊流中盘缠久了,不知不觉,也就化为淤泥了。

我个人不喜欢齐铭。在我看来,他很渣。若不是他,易遥也不会被逼此绝境。他不喜欢易遥,却和她保持暧昧。你可以说那是帮助,但到了连一杯红糖水都要帮易遥去接好,是不是超过了朋友的接线。齐铭明知道唐小米喜欢他,却从来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你可以说这是在保护少女心,于是顾森湘就成了牺牲品,又顺便带上了个易遥。

齐铭与易遥,在他俩身上,我有点分不清善恶好坏。齐铭善?或许吧,在老师家长眼中,品学兼优。易遥是坏学生?我看,也未必吧,不过是校园暴力的牺牲品罢了。当看完正本书之后,除唐小米之外,我最讨厌的人便是齐铭。他给了黑暗中的易遥光芒,却又在易遥走出黑暗之途,抹灭了光芒。

我仍记得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易遥颤巍巍的对齐铭说:“不是我。”她用最后的尊严,去换取那渺茫的希冀。而终,换来了却是齐铭的一句:“易遥,去自首吧。”当齐铭走出教学楼时,接到了易遥的电话。易遥说:“齐铭,你是不是再也不想见到我了。”齐铭说:“是。”话音刚落,一个身影从头上掠过,易遥选择了跳楼。

关于易遥的死,另一个原因是她母亲的死。原著中,易遥的母亲死在一个晌午。她站在凳子上拿柜顶的盒子。一不小心,仰到后面,磕到后脑勺。郭敬明用:“死的很安详,没有发出叫声”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易遥回到家时,发现母亲死亡,手中碰着的盒子上贴着一张标签:遥遥的学费。

原著中的坏人,并没有像电影那样,被绳之以法。唐小米还是那个霸道恶毒的唐小米,最后的罪名易遥似乎并未洗脱。

顾森西转学了。关于他姐姐的死,电影中是坠楼。而原著中是被玷污后割腕自杀的。关于顾森西转学后的生活,郭敬明写了一个番外,叫《黑暗源泉》。他在开头写到:“无数喷涌着黑暗的源泉,他们滋养着无穷无尽不可名状的情绪,像是风一样席卷着每一个小小的世界。”

在新的学校中,顾森西发现,一个叫钟源的女生特别像易遥,而一个叫秦佩佩的女生,就是另一个唐小米。郭敬明似乎在暗示着每一个地方,都会有施暴者和受虐者。

我很佩服郭敬明,他总能让一个或一群角色悄无声息的就死掉了。比如《悲伤逆流成河》原著中,齐铭的死,只写到:他拔了电话线,拉了窗帘,走进厨房,等做完这一切,他回到房间躺着。再比如电影中易遥的死。虽然最后易遥有出现,但不过是假象。齐铭送的白花,易遥母亲卖了按摩椅,而最后易遥的独白也暗示了她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十八岁。而顾森西来到草塘,不过是在怀念易遥罢了。结局的一切美好,都是包裹着伤痛的幻想。

最后,就像电影结尾所说的那样:愿所有的青春,都可以被温柔以待。韶华青春,愿你我相持而行,路途坎坷,愿你我相守不相负。

悲伤逆流成河

悲伤逆流成河

悲伤逆流成河

悲伤逆流成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悲伤逆流成河》我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