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的概念》

    人们对免疫的认识已有了悠久的历史。许多年来,人们就认识到,在天花、鼠疫 疾病流行时,得过该病而又恢复了健康的人,就免去了再感染的危险。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到病后可以得到免疫这一现象,而且根据这一规律,还可以用一些办法去防止疾病的发生。早在公元1000年,我国已有人工预防天花的文学记载,到16世纪明代隆庆年间,人痘接种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后又传到土耳其,俄国,英国等许多国家,这是我国人民对免疫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为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1798年),英国的爱德华.琴纳 提出了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较我果晚800年。

    19世纪末,由于对微生物的研究初步阐明了免疫的本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免疫这一概念看成是抵抗传染的措施,免疫学也几乎是专门研究有关传染病的问题,免疫学知识一直被局限于传染病的范畴之中,而成为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枝。所以,在以往的教科书上都认为免疫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程度的不感受性。这一概念本身是正确的,但现在看来已不能反映机体免疫的全部功能。

    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免疫本质的认识,对免疫学的应用都大大的前进了一步。现在认为免疫就是对异物的识别、销毁和消除的过程,是保持体内相对平衡的生理过程。它包括机体的生理防御功能,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等三种功能。

生理防御功能.是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的抗感染能力;

自身稳定功能.是指经常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等自身组织的能力;

免疫监视功能.是指随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能力,防止发生肿瘤。                就免疫的应用来说,也远远超出了传染病范围,并广泛应用于非传染性免疫疾病,如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等各个方面。免疫学以逐渐成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科学。

    把免疫看成是机体对异物的一种反应。其反应结果可能是有利的,如保护机体免受再感染;  也可能是有害的,如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此在实践中既要看到免疫对机体的有利作用,也要看到免疫对机体可能发生的有害影响。发展免疫的抗感染作用,减低变态反应性,增强机体的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在防治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 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根据免疫的形成与来源不同,把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两种。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形成的。这种免疫和人体的解剖、生理特征一样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叫先天免疫。又因为它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又叫非特异性免疫。构成这种免疫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皮肤黏膜的阻挡作用…,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三、体液的杀菌作用…,四、血脑屏障…,

  特异性免疫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传染或预防接种,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免疫能力,故称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针对性很强,如机体感染伤寒杆菌或接种伤寒杆菌菌苗后,机体获得了只能抵抗伤寒杆菌的抵抗能力,对其他病原微生物不起作用,所以把这种选择性很强的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  这种免疫从其形成机制上看,抗原是免疫形成的原因,免疫活性细胞是整个获得免疫形成的基础。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