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私域流量中,如何定义好的分享

如何更高效的利用微信私域流量,成为每个增长产品呕心沥血要思考的事情,从低成本获客到完成首单,从完成复购到忠实用户,每一个环节都恨不得发挥十八般武艺来进行触达和转化。

做微信生态流量,有一个关键点是让用户发生分享行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无论用户是清醒的还是不清醒的,关键点都是发生分享行为,只有用户产生行为了,才可能会有后续的正反馈、连接、关系等。

归纳了在微信生态用户产品分享行为的几个特征:

1.分享动机的产生

分享动机的产生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引导

主动行为:因为平台提供的信息较为优质,而产生的自发分享行为,

本质上是用户的认知盈余、炫耀虚荣、帮助他人的心理,而引起的分享行为,

这类行为往往需要平台能够提供一定的用户价值,真真实实的解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

这就需要产品经理是因为人/用户而设计的产品、迭代的功能、开展的运营了。

这是所有后续的良好开端。

被动行为:因为利益、社交关系等产生的被动分享行为,往往是不得不,或者是被驱动,

只有先有主动行为,被动行为才能更有效的激发;

告诉用户完成这件事情/动作/结果可以收获到什么,或者损失什么;

从操作难度上来讲,激励用户行为优于激励用户行为结果,激励用户易达成的结果优于难达成的结果。

增长讲的就是细扣每一步转化,你的目标可能是要让用户达成最终结果比如拉一个用户且成单,这个周期就很长,用户往往没有勇气能拉一个用户,并且督促这个人成单。权衡成本之后,大概率就会放弃分享/产生行为。

如果一开始就漏了大部分用户,就没有后续了,也就谈不了什么增长。

但是激励用户简单的动作可能会造成成本不可控,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一开始就评估了用户人群和行为结果后的整体转化,选择一个更适合激励的行为或结果,另外一个话题,不做赘述。

2.什么样的分享行为是更高效的?

从分享回流来看,一定是朋友圈>微信群>微信个人,

无论你让用户分享的是什么东西,朋友圈一定是第一优先级,

因为只有朋友圈分享,才可以让首层漏斗是最大的,首层漏斗最大,才有可能聊后续。

所以在做产品的时候,要找到适合朋友圈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利他的),适合产生分享朋友圈行为的文案(分享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给好友),产生朋友圈分享的动作交互UI(分享icon做成朋友圈的图标优于微信的图标)等;

其次是微信群,有时候我们会让用户产生多次行为,那频繁在朋友圈曝光就不是很好,这个适合就需要让产品侵入用户的微信群。理论上来讲,每个用户都是有微信群的,只不过群的大或小而已,以及用户的微信群一定是不断的增长的(现实生活中可以参照人的社交半径随年龄认知的成长而增长),微信群也是除了朋友圈之外第二个人更多的地方。

无须引导用户分享给个人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用户来讲,用户可一对一推销的好友是非常少的,虽然后续转化好,但是上层漏斗小,并且这种硬推销也非常消耗社交货币;二是对业务来说,量级太小,收益小,另外这种分享往往还伴随着假分享(没有实际社交结果的分享);

所以,分享个人的引导,对用户和平台来讲都不是最佳的,如果用户有一个目标个体想要去做转化,相信用户自己可以做到。

3.分享的素材选择哪种更好

先提一句分享形式,可以选择的分享形式有图片、链接、小程序,选择哪种形式根据产品的目的、场景、作用来分别使用,我们主要来看可分享单元所需要具备的特征

1)丰富

产品总是希望可以源源不断的使用用户的社交圈,换位思考,那用户就需要在朋友圈表达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只重复一句话,要高品质的重复一句话,而不是机械师的copy一句话,所以需要更多的可分享单元;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店铺、SKU等都是丰富的可分享单元

2)时效性

从消费价值上来看,具备时效性的内容往往短期消费价值更高,比如财经实事、本地新闻、热点时间,饮食、教育、电商可以以此类推,跟当时的季节、时间、热点等相关的信息,会更容易在朋友圈获得转化。

3)宜浅不宜深

宜浅不宜深,指的是从消费时间上来讲能够3-10秒看完或者get主要信息;从交互操作上来看,从朋友圈点击后即可进入信息主页,用户在信息页面产生的第二次行为即是下单或转化;

从内容价值上来看,简单直接比深入阅读会更让用户感受到获得感,下次再点击也不会有时间和心理负担;

最后,好的分享往往就存在你的用户的朋友圈,观察他们本身的行为,然后找到行为本后的本质原因并加以放大,是四两拨千斤的增长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私域流量中,如何定义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