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跟着阿兰去旅行

最近我迷上了阿兰,着迷于他时时的掉书袋:西方哲人、学者、艺术家仿佛是他的隔壁邻居,在字里行间,不断的东拉西扯,王大妈家说了什么,李大爷家说了什么,隔壁张大哥又说了什么。

一边看,一边笑,想不到阿兰如此的八卦,记忆又是如此的好,谁家发生的什么事,他都记得,随时随地就会翻出来说两句。旅行时如此漫谈就算了,恋爱时更甚,你看看,我都替他着急了,这不言多必失,结果崩了吧?好在人家心理素质杠杠的,一番寻死觅活后,又活蹦乱跳地开始摆龙门阵了。

那么阿兰,何许人也?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西班牙裔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精通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号称英伦才子、全才作家,2011年,德波顿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成员。

认识阿兰,从他的《旅行的艺术》开始,这位长着和威廉王子一样的脑门的才子,戴上眼镜,笑中带着一丝腼腆。所谓爱屋及乌,从《旅行的艺术》开始,我就成了他的粉丝,努力着看完他写过的每一篇散文,甚至我的书单,都是阿兰在不经意间的指引开列。

那什么,虽然阿兰不认识我,但如果哪天他来上海签名售书,我就能有幸一见本尊了。

阿兰 德波顿的散文,就像是话家常,又像是做文学讲座,信手拈来,处处都是兴奋点。我喜欢旅行,然而旅行的的道理,他说的最清楚了。 

一、出发:对旅行的期待

在阴冷的冬日,因为一张热带风景的图片,便决定开始一场开销巨大的旅行,这通常都是人们为了摆脱平日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的困境,为人生赋予另一种生活的意义。

既然是另一种生活,就未免会有所期待,比如冬日对阳光的向往,工作对度假的向往。然而如果期望过高,达到时却全然没有想象中这么美好,失望便是理所当然的。旅行杂志的图片不会告诉你那些让你全然不适的环境和饮食。

旅行就是花钱买罪受,全然不如你在家里躺着时的舒适和安心,它总有一种焦虑让你无法安心,或是担心赶不上车,或是担心酒店的卫生及食物。总之,就算一切都没有意料之中的意外发生,那么担心钱花得太多、不值当,总是有的,连明星都会抱怨机场餐馆的面又贵又难吃。这些都会败坏我们旅行的胃口。

阿兰说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实际所见总不如想象中的甜美,我们对未来的焦虑让我们无法享受现在,而对美的欣赏则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

二、风景:好的旅行是一门艺术

你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

什么是风景?只要会观察,处处都是美的发现,好的旅行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假以时日熏陶培养。当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会造成时机错误,那些散落的珠子需要合适的链子去串连成精美的项链。

同一座城市里的几个著名的博物馆、建筑物或纪念碑,究竟哪个更值得参观呢?

就算是自然风光的好坏,又岂是简单地听从旅游指南的号召?人们会更向往与自己此时生活截然相反的景色,久居山边的,会向往大海;久居湖边的,会向往沙漠。

壮阔的风景会让我们感到渺小,宇宙是如此强而有力,人类是如此脆弱不堪,而我们的焦虑和担心也变得渺小、无需再想。

阿兰德波顿说,旅行要慢,心要静,要学会观察身边的景和物。比如,看一棵树,就用素描一棵树需要的十分钟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你以前发现不了的美好。可是你也会因此而被周围人当做精神有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景色,不同的人看了,却有不同的感悟呢?那就是个人艺术修养的差异了。当一个画家和一个普通人,同时走过同一条路时,风景是一样的,但他们看到和感悟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普通人眼里,这就是一条普通的路,树是绿的,草是青的,太阳很大,很暖和。

在画家的眼里,阳光透过树枝,闪烁着深深浅浅的金色,地上的青苔、白色的石子,点缀在林间空地上紫色的小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画面宁静而祥和,充满了希望。

罗斯金则痛惜那些一周游玩欧洲的人:“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 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罗斯金说,写作就是用文字绘画。所有的景色都可以描绘下来,不单单是从色彩、形状上,还要加上心理活动,说说你是如何被它感动、触动的。就像普罗旺斯的柏树,在梵高的画里,总是扭曲着像火焰一样燃烧,充满了激情。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评论说,在惠斯勒画出伦敦的雾之前,伦敦并没有雾。在梵高画出普罗旺斯的柏树前,普罗旺斯的柏树也一定少的可怜。

旅行,就是用自己的眼和心,发现自然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那部分。所以,虽然是从同一个地方回来,每个人的记住的都不相同。因此,旅行能给人带来的美感和快乐,也各不相同。

那些喜欢在旅行中刻下名字到此一游的人,同那些喜欢在标志性景区的标牌前与招牌合影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旅行,只不过是在宣告,我到过这里,我见过这些,这对我很重要。这样的虚荣,人人都有,幸好朋友圈给了我们宣泄的理由。

艺术是相通的,既然要旅行,就是要看、要听、要体会,更应该加上自己的思考。停下来,慢下来,来感受身边的人和景。否则,我们不如接受在自己居住的房间里旅行的建议,省钱省时间省事,反正一样什么也体会不到。

三、回归:旅行的乐趣在于改变生活的习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旅行归来的人也总是不愿再安静地呆着他的房间里。

按照阿兰德波顿的描述,我们的旅行有多少能真正称之为旅行的呢?如果只是提着大包小包,从某地到另一地的移动,无非是增加了交通部门的运能罢了。

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一位法国青年,曾经做了一次另类的旅行,他唯一的装备就是一套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在他的旅行日志描写了他的这次旅行——《我的卧室之旅》,他发现了一种更实际的旅行之道,让那些像他一样缺乏勇气或财力不足的人也能一圆旅行梦。

如果我们能像这位法国青年一样,用旅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卧室,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沙发、茶几或床,不带任何成见,欣赏卧室中家具或窗帘上的小细节,或者是重新站在窗台上观察夜空中的星星,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得很有趣。

不过,多数我们会被我们的家人当做神经病了。但这足以说明,我们可以把习以为常的日子过得有趣。如果每一次的上下班之路,都可以换不同的路线,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陌生人,旅行真的不必出远门。

又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旅行该有的良好心境,到哪都不会找到生活的乐趣。

阿兰 德波顿是不是既有料又有趣?随着他的文字,我也做了一次非常愉快的想象之旅。

如果你也喜欢阿兰,欢迎留言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跟着阿兰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