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与病人之间治疗关系的构建”和“人际之间亲密关系的构建”有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聊聊。
在此且先让我自作聪明地假设一下大部分人民群众对心理治疗的印象,心理治疗似乎被看作是一项比尴尬的生理疾病更尴尬的活动。在街边电线杆上贴个“祖传老军医,专治前列腺”是能够骗到人的,但换成“海归心理咨询师,治愈心的伤和痛”就只能骗个眉头大皱了。
谁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病嘛?有没有我自个儿不知道吗?就算有、就算我在心里承认那我能大大方方说出来吗?
心理治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要达到啥目的呢?
简单来说,心理治疗会期许治疗师与病人之间保持一种完全信任、没有隐瞒、所有情绪的细微处都能得到检查并被无条件接受的关系,这种关系还应当是长程的,是能够促进双方成长的。
与之类似,当我们谈到“亲密关系”的时候,好像前述的这些要素也都是需要的。反过来说,“亲密的互动总是带有治疗性质的”,好的亲密关系自然能让人成长。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个体可以既作为对方的治疗师又作为对方的病人来互动,以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
那么,该如何做?在此给大家指出几个知识点。
第一 定期定时
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能够定期定时做什么呢,想一想还真是令人……
咳咳……私の意味は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可以定期定时进行谈话です。
既可以是作为共同参与者来谈话,也可以轮流扮演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角色来谈话,后者可能更方便进行,并且有挺多不错的心理治疗类书籍可以参考,比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作品《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心理治疗过程的操作方法,还能懂得其意义所在,心理治疗师除了使用特定的技术帮别人舒缓心理问题外,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对自身进行疗愈。
如果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具备“疗愈他人”和“疗愈自我”的能力,想来彼此间也更能以体谅、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当然,千万别因为学术争论给打起来……
一定要约定好谁作为治疗师、谁作为来访者,扮演好各自在“治疗关系”中的角色,不让职能过界。这个时候提到了“扮演角色”……
言归正传,定期定时乃至于定价在心理治疗中都是重要的要素,通过这些固定的、规则的、仪式的东西将某一时段、某一事件的特殊性标定出来。
于心理治疗而言,定期定时除了有方便安排其他事务的作用之外,本身病人对待这些规则的态度,是迟到还是早到,是早退还是拖延,都可能反映病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潜在问题;定价尤其是“这次聊天不是普通的聊天”的标志,病人的付费方式,次付还是月结,一口答应还是讨价还价,也都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作为探询信息的入口。
于亲密关系而言,定价这事儿就算了吧,但也可以考虑,也许会让谈话更正式,也许会让气氛变得微妙,这因人而异,很难说。定期定时是需要的,一周一次或是半月一次,一次45分钟或者1小时,都可以考虑。
协定好规则之后便是落实。
倘若刚开始无话可说,那便啥也不说,非言语信息也是信息,且是重要的信息,但是也需要尝试去说,去谈论当下的感受,去谈论任何此刻的想法,不论是琐碎日常还是尴尬幻想,都说,像“旅途伙伴”那样去达到彼此完全信任、完全暴露、完全接纳的境地。
倘若时间到了话还没说尽,三五分钟的拖延是可以接受的,没有说完的东西,先收起来,藏到下一次谈话,可能有更大的进展。
谈话中所涉及的内容,尽量不要在谈话之外去谈及,要尊重“谈话”本身;也不要和第三者谈,除非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指导,既出于尊重“谈话”的考虑,也出于尊重对方。可以用写日记这种自我对话的形式去反思。
说到写日记……
第二 关系机制
所谓“关系机制”,在心理治疗中指的是治疗师可以或应当告知来访者,治疗的性质、理论基础、注意事项等等,即作为一种关系形式,“治疗”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个体就应该去学习、了解“亲密关系”或者说“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当我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在说些什么?心理上发生了什么?生理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为什么是今天而不是昨天?“爱情”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上分别意味着什么?在理想和现实中又分别意味着什么?
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用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是读书学习,自不必说。“儿女情长”这个词自古以来都显得很小家子气,但“爱情”这个词貌似就鲜亮得多。想嘛,看书是浪漫,爱情是浪漫,看关于爱情的书,浪漫里面还有丝丝浪荡。
二是自我反思。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去给“亲密关系”,给“爱情”下定义,去了解自己的欲望,去了解什么是可被满足的,什么是不被满足的。
三是在“谈话”中双方共同讨论。既交换关于“爱情”的意见,也借这一话题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人在记忆东西的时候,意识除了会对要记忆的材料进行读取、加工、储存,还会有一部分意识对记忆过程进行认知、评价和监控,即所谓的元记忆。对元记忆的知觉程度因人而异,有不时检查自己记忆过程习惯的人在记忆任务上往往表现得更好。
爱情也是这样。爱情确实有让人目眩神迷的魔力,彼此把对方看作唯一,把彼此的关系看作古往今来绝无仅有,但历史的巧妙之一不就是老有“惊人的相似”吗?去了解爱情的普遍规律,先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促进认识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想来是可取之举。
但普遍规律之外还有人的特异性,爱情有迹可循,爱人却又常常不按套路出牌。了解爱情很重要,了解爱人却更重要,毕竟要“以人为本”的嘛。张三李四都有欲望,不过前者可能是花,后者可能是马。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杂文 | 爱是不是着了魔?
读书 | 霍乱时期的爱情:什么是爱?爱就是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