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月初回了一趟江西,回来的前一天晚上,斌哥问我,“你有没有给我带礼物?”
心里“咯噔”了一下,糟糕,竟完全没想过这事。
此次回老家是为照顾生病老母,并没有出去游逛。如实奉告:回来这些天几乎没怎么出门。
原本打算这事到此为止,然而回来那天,他说的话一直在我心里回响,让我又愁又恼,这人都三十岁了怎么还是孩子的心性?竟然还向我索要礼物?我去哪儿给他找礼物去?
那天在机场候机,我一直在想,礼物究竟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何会如此期待礼物?
最近在重读韩浩月的《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这是一本散文随笔,记录了很多他对生活、对人生、对情感和生命的思考。
韩浩月在书里讲到,曾经他是一个不注重生活仪式感的人,甚至连父亲的生日都不知道,自己也从来不喜过生日,对节日没什么感觉。
但后来意识到,过节孩子们会欢天喜地、充满期待,带有仪式感的节日是平淡生活里的乐趣,于是也慢慢对节日重视了起来。
生活里的困惑,往往能从阅读中得出。
原来,礼物代表的是仪式感,代表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幸福的渴求。豁然开朗。
01.仪式感源于家庭的熏陶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不重视仪式感的家庭,记忆里,我们家的生活过得有点粗糙,任何“形式”的做法在我们家都是被忽视的。
上大学之前,我甚至没有过过生日,过生日那天,家里的生活和往日并无任何不同。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过生日毫无期待,在我看来,那不过一个时间数字而已。
一个不曾收到过生日礼物的孩子,被迫早早懂事和成熟,平日里自然不会向父母索要任何宠爱。
即便过年,大人给买了新衣服,我却常常担心会因此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甚至有那么几年,我拒绝穿新衣服,理由是,去年的衣服还好好的,没必要买。而且还一副理直气壮+坦然的的口吻,“谁说过年一定得穿新衣?”
如此一来,大人心里的歉疚也一下释然。
90年代农村出生的孩子多数物质并不富裕,一年到头买衣服的次数屈指可数,哪个孩子真的不想穿新衣?不过是心疼父母养家太辛苦罢了。
原生家庭仪式感的匮乏,令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务实、懂得体恤父母不易的品格,但也缺失了对生活的美好幻想和温柔浪漫的个性。
大学和斌哥恋爱后,才慢慢开始感受到所谓的仪式感。
和我相反,他是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各种大小节日和纪念日,他都比我要重视得多。
恋爱一个月、两个月、100天,七夕、一年,两年,五年.....他都会专门给我带一些小礼物,每次寒暑假返校的时候,也会给我带一两件小玩意和纪念品。
一开始我还会很认真地说:我并不在乎这些仪式,不要做这些事情。
一方面或许是为了告诉他,我不是物质的女孩;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的确没有这个习惯。毕竟,在我的原生家庭,仪式感从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嫁给斌哥后,我发现,对仪式感的重视源于家庭习惯和家风的根植。
我的婆婆是个尤其讲究生活仪式感的人,家里每逢大小节日或者重要的事情,她一定非常郑重地准备:提前一周打扫卫生,里外打扫个遍;购买很多很多的食材,多到吃不完。
有时候我不是很理解,一个普通节日而已,年年都会过,有必要这么隆重吗?买这么多东西能吃完吗?会不会有点夸张?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种大肆张罗和郑重其事,庄重而有意义,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发出光芒。
婆婆的仪式感,体现了她在用心对待生活,同时也把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孩子。
而我的父母呢?他们一辈子勤劳节俭,竭尽所能地创造财富,却也少了很多生活上的享受、轻松和愉悦的瞬间。他们把勤俭传递传递给我的同时,无意中也让我继承了“不懂生活”的基因。
说到底,一个人对仪式感的重视与否,根源还是家庭环境的熏陶。
02.仪式感是幸福之源
这两年,我从一个不注重生活仪式感、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慢慢有了一点改变。
即便工作再忙,偶尔我也会单独留出时间和斌哥约会,交流近期的工作和想法;也会留出半天作为亲子日,带上孩子老人去草地上野餐;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也会和斌哥赠送礼物。
仪式感代表了对彼此的重视,以及用心程度。对于相爱的人来说,仪式感就是尊重的体现。
当我们用满满的仪式感生活和回馈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轻松、愉悦和满足的。
我开始理解斌哥索要礼物的行为。孩子般顽劣的背后,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对幸福的珍视。他在提醒着我用心经营亲密关系,仪式感,意味着对生活的珍视、热爱和期待。
我开始领悟到,仪式感是生活幸福感的来源。
那天办完登机手续,我拖着箱子在机场商店四处转悠,实在是没看到值得买的东西,于是给他带回了三盒他最爱吃的周黑鸭,给孩子带了一个儿童零食贩卖机。礼物很小,也算是为母为妻者的一点心意吧!
仪式感不是表面一套,也不是走过场,它的内核,是“心意”,是用心。对一个人的爱护和心意如果不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那就只是自我感动。
小小仪式感的背后,是一个人懂爱,也会爱的体现。
起床后一个轻轻的吻、纪念日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每个月一次的家庭活动,看似都是仪式,其实无不需要用心经营参与。
“仪式感”是“心意”的最佳体现,也是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来源。
03.培养仪式感,爱自己,也要爱他人
注重仪式感的人,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生活,有仪式感的人呢?
一个注重生活仪式感的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赫本喜欢穿着黑色的礼物,大般优雅精致。在蒂凡尼的橱窗前,温柔从容地将早餐吃完。
她是那样享受每一天,每个清晨,每个瞬间,对生活的满心热爱和仪式感,她手中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如同盛宴一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一个人懂得爱自己的人,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都会充满爱与温情。
韩浩月在《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中写道,:“对自己的好,很简单,就是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看电影、散步、接孩子,盯路边的一草一木发呆,拿手机拍公园小路上慢慢爬行的毛毛虫。”
把时间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事,让自己慢下来,有一些闲暇,感受生活,哪怕看起来有些浪费时间,但只要自己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就是对自己好,就是爱自己。
当然了,注重仪式感,如果只是爱自己,只会自我享受,这就成为了自私了,自私的人会成为批判的对象。
所以,爱自己的同时,更要学会爱他人。这里的他人,既包括伴侣、孩子和家人,也包括我们的朋友闺蜜等对我们重要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会遇到很多人,但陪伴我们的,最终只有伴侣、孩子和家人。他们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人,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一定要和他们一起用心庆祝。
用你的心意去对待,平淡的生活会因此多一些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爱我们的好友与闺蜜,做一个有情义之人。
以前的我,不懂得爱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爱。
这几年,我开始对朋友表达感情,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送礼物,比如送首饰、送书、送笔记本、送零食等等。
有一次傍晚散步,偶然想起某个过去关系甚好的朋友,逛集市的时候看到不少心怡的饰品,于是精心挑选了几件,用心包好后邮寄到了千里之外。虽几年不曾见面,也算是对过去那段友情的感念。
送礼物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欢快而满足,我猜想,收礼物的人必定也是惊喜的。
如果一个小小的礼物,小小的仪式感就能让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幸福,那么为此付出一点金钱实在算不得什么。
仪式感的核心是“心意”,表达“心意”,最重要的是真诚,是用心,而并非指礼物的贵重,一定要花很多钱才可以。
04.用仪式感唤醒对生活的尊重,对他人的爱意
生活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我想无外乎,是为了赋予生活更多意义与怀念。因为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对对方的爱意。
结婚纪念日,给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买一条TA 喜欢的剃须刀或者丝巾,是婚姻的仪式感;
孩子过生日,给TA做一顿喜欢的饭菜或者举办一个小Party,是亲情之间的仪式感;
朋友升职,给他送上一份真心的祝福和喜欢的礼物,是友情的仪式感。
工作再忙碌,也给自己留出一天的空闲,看书、撸猫、发呆.....,是爱自己的仪式感。
这些常常被忽视的仪式感,都是爱的表达,带着情感与温度,以及一颗滚烫的心。
村上春树曾说,如果没有这些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成为一个有仪式感的人,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在生活,爱自己的同时,也学着去表达对他人的爱。
亲爱的书友们,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懂得仪式感、会生活的人,爱自己的同时,也用心对待他人。
作者: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写作实现自由生活。
了解我更多:
36岁觉醒,写作3年,成为作家,影响数万人,他做对了什么? -
写作四年没赚到钱,我明白了一件事:你能写什么,是命中注定的 -
一篇两千字书评,被出版社和樊登主编交口称赞,我都经历了什么? -
辞职写作三年,关于写作能否赚钱,分享我的几点真实体会 -
8月复盘:我们追求物质、权力、爱欲,本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