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沟通密码,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518】

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亲子沟通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亲子沟通带来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促进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培养。

亲子沟通需要掌握四个密码:

沟通密码一: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蹲下来说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肢体的蹲下,二是心灵的蹲下。

在家庭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很少去考虑孩子的内心想法。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呵斥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会,你看隔壁家…”

“让你快点过来,听到没有”之类的话。居高临下真的让我们更有威严、让孩子更容易遵从吗?

显然不能!在面对父母俯视的目光与呵斥的语气时,大多数孩子的内心是恐惧不安的。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在压抑孩子自身情绪的同时,会让他们表现出撒谎、哭闹、逆反、任性等行为,教育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焦虑,让原本不大的问题扩大化。

相反,用蹲下来抚摸孩子、和孩子进行对话的方式加以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依赖与信任,他们会更乐于接受教育,教与学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就要先走进他们的视野。在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闹情绪的时候,不妨先蹲下来,理解他们眼神中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感受。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无限的关爱。”

蹲下来不只是一种姿态,当蹲下来的那一瞬间,大人的视角改变了,和孩子的目光平视,这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再是隶属关系,而是朋友。当我们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孩子就会乐意与我们交流,而我们就能在亲子沟通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沟通密码二:用观察代替评价,不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经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啊”“我家孩子特叛逆怎么办啊”“哎呀,我们家孩子很自私该怎么办啊”。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不去说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而是很具体地说:“我和孩子说了要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他明明答应了,但是转过头来还是不照办,该怎么办呢?”这样一说,问题立马得到澄清。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把孩子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叫行为。对行为的评价,就叫贴标签。

简单来说,就是能用相机拍下来的、能把声音录下来的就叫行为。

例如,你喊孩子三遍,孩子还是没有写作业,这就是行为。因为孩子没写作业,你说这个孩子偷懒,这就是评价,就是贴标签了。

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会带来诸多坏处。

首先是容易把问题扩大化,导致沟通失败。比如,我们说:“哎,你这孩子实在是太磨蹭了,天天早上迟到,你就不能快一点么?”话音还未落,孩子很可能立马和你呛起来:“谁天天迟到了,我怎么就磨蹭了,我昨天早上不是没迟到么?”这样的对话基本可以宣告亲子沟通失败了。

其次是会引发父母自身的心理焦虑。想想看,你有一个磨蹭、不听话、懶惰的孩子,是不是让你很焦虑?

再次是很可能会让孩子的行为朝标签所说的方向发展。在教育心理学里,有一种行为叫作自我印象管理。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因此,在亲子沟通当中我们要用观察来代替评价,记住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沟通密码三:围绕目标进行沟通

当我们与孩子因为某个问题或某件事产生分歧的时候,要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亲子沟通的含义:沟通是为了设定一个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一个过程。

显而易见,设定的目标是基础、是关键,这个目标可能是家长提出的,也可能是孩子提出的。其实无论孩子在成长的哪个阶段,沟通的发起者都是为了围绕目标进行协议。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会把目标和原因相互混淆,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常常纠结于寻找错因,在指责、埋怨孩子的同时忽视了本来要关注的目标。

在亲子沟通中,如果我们一开始只关注问题,那么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尝试忽视问题,以目标为导向,认真思考,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那么,沟通方式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在和孩子沟通中处处应用目标导向与目标意识。这样的信念一旦确立,我们的教育风格也会随之产生巨大的改变,不再急于指导和教授,而是让孩子挖掘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孩子内在的灵性和抗撞力就会被唤醒。

沟通密码四:主动提出需求和请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想法,因此不要奢望我们周围的人,甚至家人能够完全懂得自己的需求,有需求和请求就要直接表达出来,这样比让别人猜,然后自己苦苦等待对方来满足需求要容易很多。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模式中很重要的两个因素表达需求和提出请求。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大都比较内敛,不太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是需要我们去努力体会的地方。即使是为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拥有和孩子之间更好的亲子关系,这也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努力。

表达并不是把需求说出来就行,表达本身也有很多方式。有一些家长在跟孩子表达自己的请求时,往往让孩子有被命令或被惩罚的感觉。

比如,家长跟孩子说“把你的臭袜子扔到洗衣机里去”“你期末数学不考100分,暑假哪也别去了,就在家好好做题”等这些就不是在真正表达请求,而是命令没人喜欢自己被命令,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破坏亲子沟通,也无益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如果家长换一种语气说,“宝贝,帮妈妈把你的袜子放到洗衣机里去好不好?一会妈妈把它和其他衣服一起给你洗干净”“宝贝,如果期末数学没有考好的话也不要沮丧,妈妈暑假的时候在家陪你一起做习题,帮你把成绩提上去,怎么样”同样是向孩子表达你的请求,但是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我们所得到的反馈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家长们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说明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你的请求是出于由衷的关心,而不是让孩子产生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挚的爱与尊重,就愿意配合,并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积极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个沟通密码,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