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的定量分析

童话故事里总是讲公主和她的王子“相爱”了,“相爱”这个词乍听充满了幸福,细细一琢磨,它其实埋下了所有“不再爱”的伏笔。

亲情兴许还好,父母养育子女而不求其回报,此种爱被现在人类称之为“伟大”,但也是动物世界要延续下去的法则之一。父母养你二十好几年,你还有可能经常性地跟他们恶语相向,但你偶尔去帮他们洗个碗,他们都得出去夸赞你半天。

友情兴许也还好,它毕竟是一个“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事情,今儿个在公交车上听一小姑娘跟她的朋友聊天,她说:“我一开始就把她当闺蜜,但她并没有把我当闺蜜,她是后来才把我当闺蜜的。”一句话,暴露了三个人的关系,你不把我当闺蜜没有关系的嘛,我对你好你不对我好虽然我有些伤心,但是也是没有关系的嘛!我还有别的闺蜜可以吐槽,可以对我好啊。

但爱情就很不一样了,它是很严格意义上的“一对一”,你从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那里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你是没有办法去找另一个人帮你去填补这份空白的。有爱情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又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没养育你,你也未曾养育他,要求他像父母那样地去无条件的,无私的对你好是不可能的。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说“相爱”,在夫妻二人要面对财产分割而引起纠纷的时候,就会有人问,你们有孩子吗?孩子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啊,你们是相爱的,为什么要这样。直到现在才感觉,其实“相爱”是容易的,“爱多少”却是能不能一直“相爱”下去的直接因素。

以前听过一首歌《What are words》,据说是一个在餐厅里打杂的小伙子为了给自己得了绝症的女朋友赚取治疗的费用而写的一首歌,歌曲很好听,故事很感人,拍的MV有他女朋友的身影。后来他们和平分手了,意料之中的事情。《泰坦尼克号》现实中的杰克和肉丝都活了,后来他们也离婚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选择“自己爱的人”还是“爱自己的人”在一起,很多人选择“爱自己的人”,他们说,选择自己爱的人要一直追随别人的脚步,退而求其次选择爱自己的人,他们则会一直追随自己的脚步。

这种理论只能赢得了一时,成年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谁也不傻,有人因为爱而愿意多付出,有人因为被爱而理所当然去享受,然后在别人疲倦了的时候,还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你曾经承诺我要爱我一生一世的”,然后再心灰意冷地冷冷一笑“果然山盟海誓是不靠谱的”。拜托!你咋不上天呢?你比人多长了只眼睛还是多了个鼻孔?凭什么要求别人对你一如既往?

有句话,我是特别赞同的,两个人一定要势均力敌,才可以相互博弈,这样才有得玩儿,才玩儿的精彩。

很希望人类进化可以进化出一个可以定量分析“相爱程度”的程序,男女两个人决定要相爱了,可以测量一下爱彼此多少。一开始的时候我爱你50分,你爱我40分,我们协商,要么我少爱你一点,也爱到40分,要么你多爱我一点,爱到50分,或者说我们取个中值,45分。这样在以后的爱情生活中,我们对彼此的付出便有了参考值,少爱一分便要多承担一分对方离去的风险,多爱一分便全凭自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爱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