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一)

第一天打卡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一本非文学类的书籍,尤其是像成长、心理这类与自身相关的书籍,常常会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书籍开篇用一些事例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者有种躺枪的感觉,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冲动。

而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理论和方法,阅读感没有那么好,有时读过了也就忘记了。

当然,这并不是书的内容的问题,而是我们心中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本性开始作用了。


我们看书、听书,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些生理系统是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控的。

所以,在阅读最基础的层面,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读书的愉悦性,以及实用性。

愉悦性,就是读起来有趣,不费劲。

实用性,就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

这种层面的阅读,只是单纯的输入,可以说是人本能的阅读,只要识字,或者只要能听懂,就能读(听)。

这种层面的阅读,是没有过脑子(理性脑)的阅读,所以读完了经常觉得啥也没记住。

(这一点主要是基于我个人通过三重大脑学习,类比读书的一些思考,并无科学依据,如有误,请指正。)


真正的阅读,是需要带着脑子(理性脑)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要有输入,还要有输出。

输出最基础的,就是将书中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如: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知识卡片、转述讲给别人听等等。

更进阶一点的,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联想、类比,形成新的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


当下次觉得读了书没有成效的时候,也不妨多检验一下。

参照成长权重对比,想想自己有没有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

参照舒适区边缘,想想自己是否还停留在舒适区,或者是贸然跨到了困难区?

多给自己一点耐心,让理性脑思考一下,可能读书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这次我也改变了一下我的阅读方式。

之前,我一般是读完一整本书之后,才开始梳理读后感想。

这次,我准备一天学习一章,每天记录读书笔记。

虽然读书的效率看似降低了,往常一两天就读完了的,现在需要一个星期。

但降低阅读的输入量,是为了更多地进行思考和输出。

希望可以坚持。


加油!

今天是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的第一天,打卡完成!



附:《第一章》干货总结


人类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性脑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理性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人类独有的,主管认知。


由于出现年代晚、发育成熟时间晚等因素,虽然理性脑最高级,但力量弱小。

我们生活中做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性。


本能脑和情绪脑受生存压力塑造,天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在现代社会,也就是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这是人的天性。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就产生了焦虑。


提升耐心的认知规律: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成长权重对比、平台期。

复利效应:前期增长慢,拐点后飞速增长。

舒适区边缘:“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拉升区)

成长权重对比: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平台期:进展与时间呈波浪式上升曲线


最高级的方法: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