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津渡》阅读分享

今天又是连上七节课,很累。继续整理《月迷津渡》——

11月23日分享:《悯农》

解读焦点:结论是“辛苦”,这很平常,妙处全在“汗滴”“粒粒”的联想之间,明明是已知,却说“谁知”。

      诗的核心思绪是“辛苦”。直接讲出来,没有形象的可感性,诗人通过“汗滴”把抽象思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选取了很有特点的一个场面,就是夏天在炎炎烈日下,锄禾对于春种秋收的场面则予以省略,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因为夏日锄禾的场面很有特点,对想象的冲击和召唤的效果比较强大。

      这首诗的第二个好处在于语言的精致和谐,全诗的关键词是汗“滴”和谷“粒”,就是汗珠变成了谷粒。诗人用高明的想象把二者的不同隐藏起来,使其间的相似性突出为整体。这两个关键词不但完成了表意的功能,而且在相关句中有联想和呼应。

        还可以分析的关键词是第三句“谁知盘中餐”中的“谁”。在四句式的古风和绝句中,像第三句“谁知”这样的疑问句式并不是偶然的。有了这个“谁知”引起的疑问句式,在统一的陈述语气中就有了一点变化,韵味就比较丰富了。唐诗的精致,其统一与丰富的奥妙,就在这些微妙之处。    (李)

11月24日分享:《题李凝幽居》:推敲的局部美和整体美

    众所周知,贾岛的“推敲”二字,韩愈认为“敲”比“推”更佳,是权威的说法,但本文却给我们从局部美与整体美的角度重新有了新的解读。

    朱光潜认为,从宁静的意境和和谐统一上看,应该是“推”字更好。虽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敲”就显得拘礼,表明寺里有人应门,没有那么冷寂,和全诗的意境不够调合。

    本文作者认为“敲”字的好处在于,它强调了一种听觉信息,用精致的听觉打破了静寂,反衬出境界更静。

      从整首诗上来说,“幽居”中的“闲”作为全诗意境的核心,月下回来晚了,外来的和尚敲门,的确衬出了幽静,却不见得“闲”,本市的和尚会“推”,但从“闲”的意脉论,结合前后两联统一看,韩愈的说法似乎不一定是定论,还有讨论的余地。

同时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得辽远的视野,与前面宁静幽静的意境不能够交融,缺乏照应,最后一句的软弱无力的客套话,体现了苦吟派诗人专注练字而不擅于营造整体意境的缺点, 而韩愈的说法也只是限于两句之间的局部美。    (曹)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迷津渡》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