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107|人家的感谢费该不该收?

图片发自App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了一仗。在这一仗中,作为季氏宰的冉求率军奋力冲击,但孟孙、叔孙氏的军队被齐军打了个稀里哗啦。孟之反(左传作孟之侧,或名侧)应该是孟孙氏军队的将军。当时,鲁军攻入齐军,但鲁国右军奔逃,齐军追赶,孟之反在全军之后最后回来,他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我走在最后是马不肯往前走。”

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6.15)

伐是夸耀的意思。奔,这里是败走的意思。殿,就是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图片发自App

孔子及其儒家一直主张不伐善、不自夸。孔子让学生谈志向的时候,颜渊就曾经说过“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5·26)。原宪向孔子请教的时候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的时候,这里的“伐”也是自夸的意思(《论语·宪问》14·1)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孟之反确实在殿后,他自己却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因为马跑不快,不肯快走。

南怀瑾认为,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第一点,历史上一场战争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

图片发自App

对于这个解释,我们只能呵呵了。

殿后就是殿后,有功就是有功。如果像孟之反这样,像孔子这样,像南怀瑾这样,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帮了人家,领取了人家的感谢费,是应当的,是可以起到引领、鼓励大家继续行善的作用的,为此,还把子贡骂了一顿,认为子贡不领取人家的感谢费,是个不好的示范。

《吕氏春秋·察微》记载说,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而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子路一头牛,子路高兴地收下了。孔子知道了,说:“以后鲁国落水的人有救了呀。”

图片发自App

但是,从道家、儒家的修养高度讲,不伐善确实又是一个很高的修养。《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但这也得因人而论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107|人家的感谢费该不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