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三里地以外的那个要古村的死了人,是一个叫朱八的人。80岁的老母亲开始有点心事重重的,想要去随个份子钱。没听说古村有亲戚呀?
原来这个朱八可不是朱重八,他和明朝的皇帝边都不沾。朱八的爷爷朱老店是王家大院的长工,跟前有五个儿子,一排溜挨尖,大的不满二十岁,小的十四岁,都是正长身体,装饭量的时候。他老婆有病,花了一大笔钱也没有保住性命。就这样,朱老店更是养不起这几个儿子了。
老店寻思着给老大找个活干,老五太小跟着他。把老二,老三和老四送到西山的寺庙里面去,准备出家当和尚,这是最没办法的办法了。
那天领着三个儿子往西山去,路过王家大院顺便说一声,请半天假。当时王家的家长,也就是母亲的爷爷,知道了这个事,说老店,都叫孩子们来家吃饭,好孬总能管起饭了,可不能把他们往那里送呀。就这样再加上老小,他们一家五口在王家吃饭,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家大院的二少和三少和朱家的小子们大小不相上下,闲下来的时候那玩的是不亦乐乎。在山林间玩弹弓,一起打鸟,一起下卡子捉獾子和野兔,也结下了深情厚谊。
再后来就解放了。朱老店和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了他的老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在西山边的王家可就惨了,他王家被没收了全部财产。扫地出门,被赶到山里边的一个小小的寺院里去过生活。
朱老店翻身做了主人,实行单干开始,农活样样好,他的生活好起来了。儿子都是好劳力,尤其会使唤牲口。
朱老店时常对儿子们说,不能忘了山里边王家的恩情。如果不是王家,你们几个早就成了和尚。也或许早就不在人世了。人家王家不是坏人,于我们有活命之恩。
朱老店的儿子,也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七十年代后期还往山里边送菜。此时朱老店和东家都早已做古了。
王家的后人,老东家的孙子,也就是我的父亲,落户到山外,和朱家有三里地之遥。
八十年代实行责任田,包产到户,父亲于农活不是精通,更不会侍弄牲口,母亲一到耙地,播种时就犯了难,不能适时播种,就不能保证出苗率。母亲就求到朱老店的儿子老三那儿,老三叫儿子朱八来耙地播种,干两天活,当然走的时候,母亲总会给买上两条烟叫给带回去。逢他们村庄那里有集或者唱大戏,母亲也会提着礼品过去。
慢慢的农业实行全机械化了,朱八和他的性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几年也不再走动了。
如今听闻朱八忽然得急病死去。六十多岁的年纪,真是可惜了。那时候人家可真是给咱帮了大忙了,要不我一个女人在家可咋种那几亩地。母亲这样絮絮地跟我说。
我说妈,你不要心烦,你不要心里不安。我一会儿就去给他们随一个份子钱。他走啦,我们给他家人送一点心意,毕竟是三代的世交了。
我心里想,二百块钱我也买母亲一个安心,不能让她觉得好像一直欠着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