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幸福从不在他人身上

死后才变得声名大噪的梵高,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呢?

这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用厚达552页的人物传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可能在他心里,他根本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幸福,不在乎所谓的功成名就,不在乎金钱地位,他在乎的是那金灿灿的麦田,那黄橙橙的向日葵,那繁星满天的夜晚,那个能够肆意挥豪的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说,某一年,遇见某一个人,让一生都改变,那么对于梵高,在他生命里出现的五个女人,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他的人生,而当我们以为他的生活会因为她的出现而变得更好的时候,故事总是事与愿违,情节发展急转直下,他每一次都在希望里失望,在期望里绝望。

从21岁时遇见的邻家女孩乌苏拉,到28岁时的表姐凯·沃斯,从29岁时相逢于微时的底层女人克里斯汀,再到32岁时回家乡结识的恨嫁女人玛高特,最后是36岁遇见的青葱少女拉舍尔。

梵高的桃花运,你不能说不旺,但是好像每一朵都是烂桃花,每一次都是劫难,梵高就像升级打怪的勇士,每一次通关后,都能破茧重生,在绘画上迸发更顽强的生命力。

可每一次的涅槃重生,都是一次痛不欲生,一颗顽强的心脏能够经受多少次伤害,才能笑对人生呢?

每一次的相遇,一次两次,可以说是遇人不淑,可每次都如此,好像她们的出现,都是在证明他不配被爱,不配得到幸福,就应该把生命都奉献给绘画,奉献给艺术,才能不辜负他的才华和天分。

如果成功,需要这么痛苦的经历,需要这么惨痛的回忆,需要一次次身心的磨难,我们还会想要吗?

而命运好像没有给他任何可供选择的机会,不过是悲惨和更惨,让他不断重复在希冀、期待、失望、悲伤,再到好起来的循环里,直到死亡。

太敏感的人不适合恋爱,太有同理心的人最好也不要去爱别人。有艺术细胞的人,能够用文字把这些年受过的伤,流过的泪转化成养分,把心里的苦楚都倾吐到画纸上,可是心里的血会流干,痛苦却不会随之停止。

梵高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爱上了就奋力去爱,去把生活经营地红火,他也曾渴望过世俗的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做一个幸福的俗人,老婆孩子热炕头,继承家族产业,成为远近为名的画商。

起先的他,没有多崇高的理想,哪怕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但是因为有爱情的存在,他好不容易学着成为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可命运却像是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作者欧文·斯通把梵高的苦痛撕碎以后,展示给我们看,我们作为旁观者,隔岸观火,甚至有些嘲笑他的深情就像舔狗,一文不值,这个不行,那就换一个呗,总有一个合适的。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胆寒,是世界太冷漠,让我们的心都硬了,还是我们本就如此,只是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罢了。

后来想想,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唤醒我们心中的温暖,梵高每一次失败的恋爱,都让他的艺术更进了一步,让他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明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旁人身上,他人背负不起你人生的重量,承担不起你的期待,哪怕他此刻硬撑,允诺给你的幸福,也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幸福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你自己想不想给自己幸福,是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对待生活,使你的生命能够一直绽放光芒的,是你本身的力量。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幸福从不在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