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典故 一
公元前521年,孔子已是名满天下,在与其学生前往周国的洛阳时,孔子拜访了在当地任职的老子,恭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之礼,并向老子请教了自己不解的问题,老子赞叹孔子的真诚,倾囊相授,临别时还为他指点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使孔子受益匪浅。
回到鲁国后,孔子向其学生赞扬老子的学识高深莫测,有如腾云驾雾的神龙,真的是自己的良师。
注解:孔子推崇的思想更易于民间理解,也更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孔子的声明传播最广,名气比老子更大,但是孔子并不因此骄横,而是谦恭地向老子行礼求教,老子也当然会全心地教授他知识。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孔子推崇的儒家思想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有很多差异的,孔子作为儒家的宗师,向道家宗师老子拜师,这就足以看出孔子的豁达和真诚,所以孔子行的弟子之礼,是真挚的。
礼之典故 二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谋臣蔺相如,在与秦国的外交会面中,不惧秦王的威胁,机智应变,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因此被升官为上卿,职位高过了赵国的名将廉颇。
这让廉颇心生怨气,觉得自己出生入死立下举世战功,却被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压在下面,势必要找机会让蔺相如吃点苦头。
蔺相如听说了这事后,便尽可能地避开廉颇,驾车马在路上相会时,都要车夫绕小路躲开,甚至还要尽量减少上朝,以避免碰面。
蔺相如的属下都感到非常窝囊,纷纷劝说蔺相如不要胆小怕事,蔺相如解释道:“秦王比廉颇凶恶得多,我都不顾生死与他争执,所以我并非懦弱,我所顾及的,是咱们赵国的安危,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我国,就是忌惮我与廉颇,若是我们互相争斗到两败俱伤,秦国势必趁机消灭我国啊。所以我只能忍让,来避免事态恶化。”
有人把蔺相如所说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后万分羞愧,他赤膊上身,背着荆棘,前去向蔺相如请罪,甘愿受责罚,蔺相如见状扶起廉颇,不计前嫌,自此将相团结一心,秦国更加不敢来侵略了。
注解:廉颇的无礼,遇到蔺相如的礼让,就被化解了,继而将相和睦。礼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即使面对无礼之人,也当以礼相待,让他悔改。
礼之典故 三
三国时期,西蜀地区本是刘璋所掌控,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觉得刘璋软弱无能,迟早会被乱世豪强所吞并,与其如此,不如提早投靠当时最强盛的曹操,便将西蜀地形和战略部署等机密情报绘制成地图,希望在出使曹营时献给曹操。
但是张松这个人容貌非常丑陋,在面见曹操时,曹操对他不屑一顾,他愤愤之下也出言惹怒了曹操,被乱棒打出。
张松一气之下,便转投了曹操的死敌刘备,刘备不以貌取人,对张松以礼相待,张松献出西蜀地图,并引领刘备夺取了西蜀,得以三分天下,与曹操抗衡。
注解:曹操曾经唯才是举,且作诗自比周公,求贤若渴,可见他非常注重人才,然而他却因为张松的样貌而没有尽礼数,这直接导致他丧失了西蜀的重要情报,还助长敌人走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