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榆林高新二小    李娜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缘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贯穿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叙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儿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学情分析:

        对于春节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却了解的不是很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感受年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以及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具体写到了哪些风俗习惯?(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发自App

2.交流

3.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文章详略得当,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2.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拓展阅读,梁实秋的《过年》,斯妤《除夕》 ,看看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五、总结,布置作业

1.  课后阅读:主题丛书一第一单元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写我们榆林人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 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