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前几天于好奇之下读过的一本书的书名,里面很细致的将读各类书的分别步骤都罗列出来,甚至还有细致的例子供读者实践。
但我个人实在是不推崇这样的公式化的方法。
读书本就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是来自精神的洗礼,是你个人与作者之间的双人谈话,应当是极其放松的行为,就像是认识一个新朋友的部分思想。
而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需要这样按部就班的模式,未免太过枯燥无趣,这样无论是交谈还是读书,都会瞬间变成并不是那样舒适的享受。
但此书的一些关于阅读层次的分析和一些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仍旧很有帮助。
例如,当今媒体传达的碎片信息呈压倒性趋势,我们看似能从中吸收到不少东西,但事实却是,这些数量众多却没有足够内涵的东西在影响阻碍甚至衰退我们的理解力。因为这些片面的信息冗杂而单薄,大量的从眼中灌入,却并不会对我们大脑深处的知识层面有任何帮助性的改变。
人人都不喜欢接受过于费脑力的东西,这是天性,可也恰恰是这些东西使得我们逐渐增强自己的理解力甚至智力。
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的成长与发展下去。
而且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结合一些其中的观点,和我自己读书时悟到的一些有用的tips,浅谈一下。
首先,是关于阅读与理解。
身边常有朋友问我读书怎么能这么快,通常别人才读了一半的功夫,我已经读只下一页,我以前也只当个人速度不一样。
后来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是因为我在小时候读了大量的书,整体提高了我的理解力,在一个句子他人尚还需要拆分字眼来理解其意时,我已经不再是需要逐字去看的阶段,那些字眼已成功的融合成一团,用更短的时间就能读通,那个时候就需要忘掉逐字阅读的习惯,那样算作进益了。由此,字融成句,句再汇合成段,段落成篇,阅读理解力越来越强,速度自然越来越快。
就好比小时候妈妈教我跳绳,我一开始生硬的模仿别人的连贯动作,却是怎么也学不会。我妈就教我怎么把动作拆分来看,先一个一个慢动作的来做,直到后面做的多了,速度再逐渐加快,后来学会那一套连贯的就已经是很熟练的时候了。
古人说的一目十行是否真有那么快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这必定是需要强大的理解力方才能做到。
要增强理解力,也要程度与能力相合的书籍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以我们现在的成年人水准,去阅读幼儿图书,这当然是容易,可同样也不能有什么长进。除了大家爱看的能入迷的题材诸如小说,可适当的在过程中加入一两本程度稍高的书籍。开始时,也许是会艰涩难懂些,可行至后来,自然会发现越来越流畅,到那时,阅读水平就又进益了,又可再上一层。
这就得提到阅读的层次问题,第一层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逐字逐句的读,只为理解句子的意思,属于孩童刚开始接触书籍时的做法,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如若教法用对,会对孩童以后的阅读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很感激我爸这点做的很好,虽然我已记不大清,他是如何领我入这扇门,但至今来看,确实是受益良多的。
之后的第二阶段便是我们上学读书时,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式阅读,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领略该文章的大概意思。这更关乎于情节阅读,而对更深层的道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参透。
第三层则是进化到我们自己能分析这本书究竟在讲些什么,背后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需要咀嚼与消化,这也是大多数成年人现在的阅读水准,能做到这一步,作为一名阅读者,才算是入了门,可以安排自己的阅读以及锻炼能力的提升。
第四层则是最高层次,脑海中开始逐渐建立起书库,当你阅读一本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梳理其中脉络,整理规整,再将每本书进行分类,这样就有了一套愈来愈完整的知识库。
我认为我们国家在阅读这方面是做的比外国要好的,虽然应试教育中语文考试对于文章深层的理解,显得有些刻意和死板,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对于书本背后探寻的习惯性。
只是在进入大学后,由于一切强调“自觉性”,没有再强制规定大家要读书,读书的时间和欲望大大下降,自然再没有了提升理解力的机会。
当然,读一本便要做到尽量读透,不可强求数目而忽略质量。吃透一本书远比泛泛缆过十本效果要好的多。
理解同样是一件主动的事,并不是在面前生硬的摆上一大盘食物,叫你味都不尝,径直往口中塞。
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你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对方一味的讲述,而你什么都不做。就好比在课堂上,若我们不主动去听懂理解老师的意思,下了课还是什么都不会。
看过一些以棒球为题材的电视剧,整个棒球队并不是只有投手一人在努力,真正把控全场的却是捕手,他下达正确的指令,与投手之间默契配合,最终才能准确的接到那个掷过来的球。
你与作者之间,你就像是那个捕手,能否接到作者传递过来的内容,接到多少,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全有你来决定,作者只管按照你的方式将他的知识传递给你。
其次,不要随意的评价一本书是本“彻头彻尾的烂书”。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
除非你确定自己已然全盘接受了他想要说的全部话,还能讲出这其中为什么不好,还能给出恰当的建议,那你的评价才算是有可取的价值。
就像这本同名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在我看来我是不够喜欢的,太过将读书变成了一件模式化的东西,可他讲的东西很多还是有些道理,我仍然能够从其中取得一些知识,那他就不能算作一本“坏书”。
其三,要尊重一些必要的悲剧情节。常常看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会在网上看到对于悲剧情节的愤懑不满,评论者们都认为这是来自情节构建者或是编剧的“错误”。
人的潜意识都喜欢把自己投射于主人公之上,所以他们渴望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大结局。可悲剧结局却算不得是个错误。
有时候,悲剧本身就比喜剧来的更有力量,人们也总是更容易记住他们。更何况,有时候的情节架构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个悲剧结尾,若是个喜剧,反而会看起来有违和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悲剧的艺术价值要比喜剧来的高。
最后,阅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实并不是非得有名的大作家写出的书才有可取之处。哪怕小女孩爱看的言情小说中也有一些能写的出类拔萃的人,但这些书的骨架在于情节,所以看的时候很容易引的人入了迷,只将注意力停在情节,而不去观察有什么东西是值得学习的。
举个例子,我写作有个薄弱项,我对于景物描写实在很不擅长,每每几乎是挤牙膏般痛苦,我原以为是我读过此类的描写太少了,却在一次偶然之际重新翻阅曾经读过的书,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而我却每每选择无视掉这些与情节无关之处,就此错过了不少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点,若是读到其中有大量生词字句的书籍,千万不要立刻暂停下去翻查工具书,只要不是会影响到整本书的理解,就可暂时做个标记,待到读完再去确认。想要学习新的东西固然是好,可不停的中断阅读进程去做这事,反而会影响整体阅读的连贯性,以及对内容的把握,甚至减淡对阅读的兴趣。
最重要的,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否晚了一步。
阅读这事儿啊,无论从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