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日期:2021年10月10日
作者:龙应台
篇名:《目送》
精选摘抄:
1.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3.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与另一个背影有关。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感 想
读完《目送》这一小章,心里竟是钝钝的,闷闷的感觉,眼里氤氲着雾气。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又何其熟悉。
这诉说的不就是你么?不就是我么?不就是千千万万个为人父母者,不就是千千万万个为人子女者的缩影么?
心底的共鸣一浪接一浪。共情,也许就是作者龙应台写《目送》的成功所在。
每个人都能角色转换,每个人都能代入到角色里感同深受。
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一个画面,广袤的天地间,有老中小三个人儿,小孩在前面,你在中间,你的双亲在你的后面。在前面的孩子就像一个随时要飞的风筝,在奔跑跳跃,你拽着风筝的线,在后面目送着孩子一次次的离开,一天天的成长。由童稚到少年,由依恋到抗拒,到脱离你远走高飞,你一寸一寸放松着风筝的线。
直到有一天,孩子飞过了你的高度,飞出了你的视线,飞过了千山万水,你只能站在原地,痴痴的望,傻傻的盼,盼他能回首再看你一眼,哪怕一眼,亦是心慰。
然而,并没有。是瓜里有籽,籽里无瓜么?
还记得,第一次送女儿上大学的情景。那是个雨天,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整天。当时在宿舍帮女儿整理好床铺和衣物后,距离老师规定的第一次班会时间已经很近,于是我们和她的室友一起出了宿舍楼,说好女儿去开会,我们赶往车站坐车回家。也许是时间紧,女儿来不及和我们拥抱告别,也可能是当作还不熟悉的室友的面,不想表露出太多不舍,只是淡定的和我们说路上要注意安全,便和室友结伴离去。
看着那个人儿渐渐消失的背影,我隐忍了许久的不舍终于爆发,这是第一次与女儿分别,站在她宿舍楼下,我伤心的啜泣,雨水和泪水怎么也擦不尽。
那一刻,好想号啕大哭一场,心痛、无力、不舍交织缠绕。
终究是明白了,挥手别离的孩子,犹似那高高飞上蓝天的风筝,虽然那牵风筝的线还在手上,却再也不敢轻易的拽上一拽,害怕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就使得他偏离了原来的轨迹,达不到他想要的高度。
《知否》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记深远!而我们之爱子,则应放逐他远行!
孩子也用他的背影告诉你,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也只能一个人走。所以,他的远行,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曾经的精心哺育呵护倍至,到而今的离你远行,只剩你在背后,凝视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无语凝噎。
蓦然惊觉,同样在你的身后,有一双苍老模糊的眼睛,始终默默注视与端详着,从年少出走,到人到中年,那殷殷期盼的眼神从未偏离过你的身影,盼着年少轻狂的你归家,盼着人到中年的你陪伴。
你目送着父母由青丝到白发,由稳健到蹒跚,由硬朗到佝偻,目送他一寸寸的远去,渐行渐远渐无声。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经历不知父母心。此刻,在我亲身经历着女儿离家的不舍和无奈中,我顿然了悟,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一句话里,所包含的拳拳爱意,和看着儿女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无力和无奈。
来日方长,我孝敬和陪伴你的机会还有的是。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殊不知,这世上还有另一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
当父亲安详的躺在我面前,再也不会醒来看我一眼的时候,觉得世界轰然蹦塌,还有太多话没有对他说,还有太多的孝没有对他尽,还有太多想为他做的事没有做,想好好陪陪他已没有了机会,太多的遗憾和愧疚悔恨,常常让我午夜梦回,泪湿枕巾。
人的一生,父父子子。不管是意气风发,还是坎坷浮沉,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分离。
短暂的是别离,永久的是离别!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甚或,物是人非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以为的来日方长,可能一转身就成了后会无期,再见再见,再也无从相见。
有生之年,我们能做的,珍爱父母子女,多温暖,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