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迫使我读书。最近在教学李清照先生的词作,忆起之前,总是借助于参考书籍、查阅网站资料粗略、大致地了解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等。还是觉得不够牢靠,趁着刚读完《杜甫传》的热劲儿,再接再厉,撕开了它的薄膜,拿起笔,边读边画。
书壳上印着:经过风雨飘零,仍能与时光对饮,必是深爱这人间的。
这位婉约才女又一次触发了我的好奇心:她,是个怎样的人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值春日,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是苏轼的学生,颇受东坡先生赏识,人们把他与另三位诗人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不仅对诗词歌赋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于儒家经典亦有专门研究。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历史,因为他文笔优美,宋朝人甚至把他与司马迁相比。李格非为人清正,刚直嫉恶如仇。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很难跻身于尔虞我诈的北宋政坛。
李清照对书有着天生的痴情,只要有书在手,她就可以乐不思蜀。
读书不仅仅是靠天赋,最重要,也是最不可缺少的是后天的坚持,反之,泯为众人矣。
渐渐长大之后,她终于明白世间之事,真真假假,皆在书中。而此时,她还年幼,岁月还未在她的生命里留下什么痕迹,只是给她晴朗与自在,让她盛放少年时光。她还在寂静里,没有忧愁,没有感伤。
十几岁的李清照,已是聘婷女子。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笔记杂录、逸文轶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她喜欢独立思考,对前人说法从不盲从,总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她常告诉弟弟李迒,要学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她活的豪放磊落,喜欢就是喜欢,从不畏畏缩缩。这婉约的女子,任情豪放、不受拘束,飞扬恣意。
这时的她还是个少女,曲曲折折的心事里,满是不约而至的夏风秋雨,无关风月,只是心情。
李格非心里清楚,多才亦必多伤。但他看得出,李清照钟情于文字,视之如生命,他不愿横加阻碍,事实上,他也从未阻止李清照流连于文字。他将自己的书房中适合李清照的书籍,尤其是汉唐名家的著作,都找出来给李清照姐弟阅读,其后,又在街上的书铺中,专门为他们购置了不少书,他嘱咐王氏继续教导姐弟二人,自己只要得空,都会悉心指点。
父亲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影响其终生发展。重视并加以引导,则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负面作用。
我想,易安居士最终孤独而终,因归结于生不逢时。与学生交流其人生经历,提出:如她生于现代,可能会有何不同呢?!
17岁的李清照,在文坛声名鹊起,她聪明活泼、开朗大方,而且博览群书,对世事颇有见地。因此,她在当时的士大夫圈里颇有名气,文人们喜欢读她的词,喜欢她婉约中的豪气,这些人里,就有太学生赵明诚。
那年,京城大旱举行求雨仪式的日子里,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姐弟俩来到大佛寺。李清照与赵明诚正式见面了,虽然相见,却只是匆忙的掠过如惊鸿般,未曾看清彼此。彼此对望,无声胜有声,他们住进了彼此心里,再也走不出,也不愿走出。
赵明诚自德甫,以李清照年长三岁,是山东密州诸城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在大名府做过官,父亲赵挺之在当时文坛和政界都颇有名气,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赵挺之这个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宋徽宗时官至宰相。赵明诚的母亲家也是名门。
赵明诚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他博览群书,喜爱诗文,尤其酷爱收集金石书画。难得的是这样的爱好,竟成了他毕生的事业。他的屋子里堆放着各式古董,同窗好友戏称他“赵古董”,他毫不在意。
就像沈从文说的,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见年华最好的你。或许,这就是最美丽的相逢。
李清照遇见了赵明诚,在她年华最好的时候。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他是王安石变法集团里面的人,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苏东坡对他非常反感,说此人只知聚敛钱财,学问与品行几无可取之处,不能承担国家重任。后来,赵挺之成为监察御史,趁机弹劾苏轼。
尽管已知赵明诚对李清照情有独钟,赵挺之还是进行仔细的考量。他希望儿子能有不错的姻缘,但绝不愿意让着姻缘有损自己的仕途。经过反复思酌,赵挺之最终认为这门婚事并非不可行。原因有三:首先细想,多年来李格非行事,虽为苏轼学生,却并非苏轼死党;其次,他与李格非虽然政见不同,关系还算和睦,并非有过冲突;第三,朝廷之事如风中转烛,谁都无法预测,与李家联姻,彼此或许还能有个照应。
权衡利弊。几天后,一位朝廷官员将赵家联姻的意愿告诉了李家。自然地理格菲夫妇也要仔细思量,不过李格非思量的,倒不是自己的仕途,而是女儿的幸福。 于是问了女儿对赵明诚的印象。没过多久,按照宋代习俗,由女方向男方提亲。
宋徽宗即位。为了平息朝廷纷争,宋徽宗想了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既不偏袒新党,也不偏袒旧党。所以,次年他将年号定为“建中靖国”。
爱情可以只是风花雪月,婚姻却离不开柴米油盐。门当户对四字,早已有了新的定义,它不仅仅指的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要相当,更重要的是,男女双方在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各个方面不相上下。自然,灵犀相通最好。
很幸运,他懂她的悲喜,她知他的冷暖。
李清照喜欢捕捉生活细节,然后用寻常的字眼进行描述,却因为刹那的美好,诗句总显得灵动自然。落笔生花,是上天对她的恩赐。
生活如河流,总要亲自走过,才知其深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那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
她还是那样,清凌凌地活着,过日子,写心情,潇洒自如。
她说,有你的地方,就是春天。
他说,春风十里,不如你。
朝廷新旧两党的斗争缓和了没多久, 又变得异常激烈,社会矛盾也是日益尖锐。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宋徽宗改年号为崇宁,任用蔡京为相,试图恢复熙宁年间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
大宋朝廷重用这样的奸佞小人, 让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忠厚清廉之人往往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他们开始对旧党人物,尤其是哲宗元佑年间曾经得势的,比如苏轼等人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疯狂的打击报复。他们将苏轼、司马光、文彦博等百余人定为元祐奸党,必由宋徽宗亲自书写刻石称为“元祐党人碑”,利于宫殿门外。意思很简单,就是要让这些人永世不得翻身。
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在被打击的人之中。崇宁元年(1102),李格非遭到贬谪,先是由礼部员外郎外放为京东提刑,两个月后,朝廷重定元祐党籍名单,李格非被罢免了京东提刑之职。按规定,元祐党人不许住在京城。他只好携眷回归故里。与他境遇相反的是,那几年的赵挺之,却是青云直上。
为了解救父亲,李清照不得已只好亲自向赵挺之求情。还没开口,赵挺之已经猜出了她的来意,先说出了自己的无奈。
……
花有开有谢,月有圆有缺,世间本就没有不变的月圆花好。若是永远云淡风轻,似乎也少了些滋味。
人生如修行,不经历风雨飘零,就做不到真正的从容。
读书,是我在修行!前路漫漫,只待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