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孔子

时间到了春秋时期,旧时代的分封制愈加崩溃,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开放和独立,由此诸子百家才能绽放出中国思想史上最绚烂的烟花。


而这其中儒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说起儒家,孔子是鼻祖,是最具代表的人物。


我们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儒家是虚伪的,培养了封建社会里的奴性。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们一定要知道,儒家是经过一个长期发展阶段的,到了后世的儒家,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的绊脚石,但在儒家创建之初,在春秋战国,儒家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主张。


我们可以看看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形象和思想。据清人考据,《论语》二十篇,最末的五篇,是被战国时期人篡改过的,但整体仍是描写孔子生活的原始材料。


《论语》里的孔子是什么样的?是一位温良恭俭的君子,是精勤博雅的学者,在仕时是才识兼备的政治家,在野时,又是位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他一直都在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碰壁时又能乐天知命,不因贫困而易其操守,不因世人的误解而改其志向。


这样的一个人,是强大的,无论是异己的诘难,还是统治者的压迫,都无法左右其内心。


举世浑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孔子不虚伪,事实上先秦诸子都不虚伪,那是一个阳刚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与后世的中国截然不同。


孔子的最大抱负在政治,但在政治上他是失败的,而他的最大成就在教育,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提倡有教无类,是系统的把贵族学术传播到民间的第一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也是最有名的老师。后世学术走向平民,还有“布衣卿相”的根源,都源于孔子的思想。


孔子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孔子生前就负有盛名,早在战国时期,就被推为“圣人”,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推崇孔子,但他的面孔早已变得陌生,那个时代,也早已变得陌生。


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和西方文化交融,我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被国家强调,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最深的,到最后,还是文化。如果今天的中国有那么一个学者,宣扬文化,不易其志,可以品尝艰苦,亦乐天豁达,拥有这样品质的人,恐怕也只能稍稍望孔子其项背吧。


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致力于整理古籍。一日,子贡前来看望他,孔子站在墙内,望着子贡,说出了我们有记载的孔子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赐,尔来何迟也。”


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


孔子,尔来何迟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