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讲解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一起学习论语,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一起恭颂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有爱兄弟,而喜欢犯上的人,是很少的;不犯上,而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应当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道德事业就依此而生了。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按照背诵的进度,我们今天就讲第一部分:“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子姓有名弱,《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比孔子小33岁,十分好学,荀子说他“恶卧而焠掌”,说他怕读书时睡着了,用火烧自己的手。
这堪比头悬梁追刺骨了。论语中一直称为子的孔门子弟就两个人,一个是曾子、一个就是有子,《刘氏正义》古注上说说“孔子过世后,孔子门人事二子如师,故通称子也”。
闵子骞冉有也各有一处被称子,也是二子的门人所记,而孔门弟子仍然称他们的是字。如果说第一章学而时习不亦说乎?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离苦得乐之道是学习。
那么今天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学什么?从哪里开始学?这一章有几个重要的字“孝悌、犯、本、仁、道”儒家学者志于学道,而道的根本在仁;仁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从克己复礼不犯开始。
所以从不犯的孝悌到“仁”到“道”,有子勾勒出了儒家学者的从凡入圣图,他勾画的既辽阔又精细:从家里小孩心中不犯的‘孝悌’慢慢发展出治国平天下的外在事功,内圣外王的成就始于弟子心中的‘孝悌不犯’。这里面的道理非常深刻。
那么,什么是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为什么对父母孝、对兄弟悌,而犯上的人就少?朱子说“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孝悌之人,他有一个心相就是‘和顺’,心里和平,和乐。
从小与我们最长时期相处的人,就是父母兄弟,他们必然会给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以指导,面对诸多指教,能一直‘其心和顺’,就证明与人相处有了非常好的克己复礼的等流习惯,这样的人在家里也好,在社会上也好,会带给他人一种很和乐、安宁的状态。程子说:“孝悌顺德也”,孝悌这个德行的特点就是顺。顺不是单指行为上顺,而是心里有克己复礼的理性的功夫,心里没有功夫,行为上顺也是假顺。
与父母兄长期交往,和他们能顺,就能耐下心来倾听,能够接受先辈父兄的经验,这样也能更加快速的成长自己。从孝的顺上,我们就培养出顺利的接受教育的习惯,这样的一个教育观点是我们中国祖先独有的。
顺的反面就是犯,“犯”就是抵触、违反、冒犯。我们通常认为犯是一种行为举动,比如父母说话,我顶嘴了,认为这个是犯。
实际上,犯是一种心理,就是一种不高兴、不耐烦的状态。比如父母教我们擦玻璃,我们拿起抹布就去擦,父母就说:“你先看看抹布干不干净,先用湿的抹布擦一遍,再用干的抹布擦”我们一听心里就觉得不耐烦了,就不乐意照父母说的去做,就想按自己的想法来。
所以,面对父母的不顺的犯,就是一种势力、一种阻力,会阻挡我们从前辈那收获经验。人生的经验如果都让自己吃了苦在累积出来的话,成长就要比别人慢很久。
当这种‘不耐烦”成为一种习惯后,走进学校,走进社会,遇到任何高明的老师,自己都没办法学到很多。人类最可贵的就说可以传递经验,不向前人学习,就会决定我们终生无所成就。
人所有的本领都是学来的,通过教育,教育就依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否通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你喜欢的老师,你就会这个科目学得很好。
不喜欢通常就学不好。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他们竭尽全力为子女好的心,走到哪里都是最真挚的,在他们身边我们都不能和顺,那么和世界打交道就麻烦了,对谁都不耐烦、人际关系好不了,走出家门进入学校社会,自然处处碰壁。
不耐烦、好逆反,这种心态会越养越大,就想按自己的想法来,想怎样就怎样,当这种心态成为一种习惯,没有能力还好,一旦有些能力,欲望一起,就什么事都敢做了。怕也只是怕自己受罚。当不会受罚,可以随心所欲时,自然而然就要犯上作乱了。
所以,由内心和顺不犯的‘孝悌’可以发展出天下和平,这里有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都能调伏自己、心平气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所以,有子的这个从凡入圣图画的很精细,把内圣外王之路的起点直接铺到了每个人家里。因此,做好了孝悌,就奠定了圣道根基,建设好了教育的通道,可以接受圣人之教了。
所以弟子规开篇便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到了父母责罚已经是很严重的了,做子弟的那都是要受教、顺承。
有人一听到这就犯嘀咕了,讲了半天又是叫我们孝顺。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那么反感讲孝,孝是什么?孝就是爱人亲人之心,东西方全世界的圣人都教人要有这样的爱,我有一个外国朋友60多岁了,每逢周末四个儿子都回到家里陪她,每逢她过生日孩子们都聚在一起为他准备聚会,制造惊喜,她的孩子们照顾她妈妈特别细心,从没见他们不耐烦过。
虽然他们与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爱人亲人尤其是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丝毫不比中国人少。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建设。
只有中国的圣贤,他们看到了爱敬之心始于父母,由此爱敬产生的生命成长的力量是巨大的,将培养这种情感的教育列为教育的首要。孝的后面加了一个字“道”。这是我们民族独有的。
其实,就算你有两个年纪大的朋友,他们照顾你二十年,如今老了,你反过来照顾他,这也是为人该有的最基本理性。
做人如果连这点真情实感都没有,就不够人的标准。我的老师说孝的特征不是指外面而言,孝是里边的内心,即是我以什么心情对待人,这是他的根本。
人的一生以什么心情待人很重要。《孝经》广至德章“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这就是讲要以爱敬的心情待人。而这个心情一定是从小,从基本上面开始,从对父母、对家庭慢慢扩大一直到天下推到最广最极致的时候就是事君,你能够以这样的心情去帮助君主做事,就是在帮助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