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在群里讨论如何处理家里老大和老二的关系。
我们之前讨论过婆媳关系,以后会讨论到两性关系,这是避免不了的一个话题,还有现在市面上很火的亲子关系,会涉及到我们当代年轻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以及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这就会延伸到原生家庭。
其实这几个话题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一个词语,就叫关系。
在我们比较普遍的认知层面里会觉得,对待公公婆婆、或者对待我们的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要去孝顺他们,尤其是在中国文化里面讲究孝道,所以在处理长辈关系的时候,我们即使内心有一些不如愿或者不是那么想的吧,我们可能也会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做。
同样的,比如说夫妻之间,我们女性总是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先把自己放在比较弱势的那一面,觉得丈夫是男子汉,应该头顶一片天。他应该在外打拼,该挣钱,要保护呵护女性和孩子。好像挣钱这个事情吧,就是男人该做的多一点。或者是在争吵的时候,也会觉得男人该让步。
以及我们家里有两个小孩的时候,也总是会觉得老大要让着老二。比如,几个小伙伴在一块儿玩儿的时候,家长很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哥哥或者是姐姐,你让着妹妹或者让着弟弟。
刚刚列举的:长辈,夫妻和大小的三个关系里面我们都是在用一个所谓的大家认可的一个认知在去评论,年幼的尊重年长的,女性要弱势一点,丈夫应该让着我们,小孩儿要被大孩子让着。
这三种处理方式在日常情况下,其实还是行得通的。但是一旦这三种处理方式持续的时间过长,或者持续的频率过高的时候,它就会崩溃,直接就谈崩掉。
为什么呢?其实它谈崩的点,不是说当下这个点,丈夫和你吵架了,然后丈夫甩手而去;也不是说今天你跟婆婆因为一个小事翻脸;或者今天姐姐没有让你,然后妹妹瞬间爆发。
而是前期我们的认知层面里就认定了姐姐要让妹妹,男人要让女人,晚辈要尊重长辈,我们在认知里面把这个意识打得太牢了,出现反差的时候就容易崩。
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先有这个想法才会知道我们去怎么做。因为我们惯有的固有的思维,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总是去遵循这些固有的模式。然后这些模式存在久了,就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给夫妻造成伤害,也会给长辈晚辈造成伤害。
如何去解决呢?就要找到一个核心点,这个核心点就是平衡。因为没有绝对的,比如说老大就要让着老二,也不是说今天我们立了规矩,老大和老二就必须得遵守。至于婆媳之间就更不可能说我们立个规矩要怎么怎么样。夫妻之间吵架更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很多,那如何在这种关系中去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其实就是平衡。
如果按照现在市面上,可能大家都听过,如果你们有关注儿童教育的话,有两类很红火的咨询,他们的定位一个是正面管教,还有一个是PET。
如果按照正面管教的这个体系来走的话,其实它就不会强调平衡。它的核心点是和善且坚定,就是说,我们制定好这个规定之后,就得说一不二地把它做下去。
但是如果是PET的观点的话,它会强调说,比如,妈妈今天本来状态就很差,那之前定好的规定妈妈可能自身就没办法去坚持,这个时候我们要允许母亲的不完美,要做一些调整。
那你能说正面管教就不行,或者PET就全对吗?所以说我们自己在看书的时候,书是死的,大家的思维要活起来。不要被书里的一个思维给固定住,说回到关系这个话题来。
为什么我会在今天临时分享这个话题的时候,觉得用平衡来处理关系比较好呢?
举例子吧,比如,妻子和丈夫在外面跟大家一块儿吃饭,然后两人出现了一些争执。这个时候,妻子其实就应该,用一个词可能不是太合适,就是比较识趣,给老公一点面子,自己少说几句。或者哪怕是觉得自己在气头上或者是自己就是对的,但是她在外面可以先给男人面子。
反过来,如果是在家里也是出现了争执,在孩子面前,尤其是在公婆面前的时候,即使妻子做错了,老公也应该给妻子留面子。
首先在婆婆面前,如果把妻子的地位给打下去的话,其实会造成婆媳关系的一种压倒性的这种压制,妻子会十分被动。
如果在孩子面前总是让妈妈的地位处于弱势的话,比如说你的孩子是男孩,他会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在他以后的家庭生活中,他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是侮辱妻子,家暴妻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的话,她很可能就习得被指责的不发声,在今后的婚姻里多为委屈不反抗型。
我们可能也听到过这句话,家里最和谐的相处方法就是爸爸爱着妈妈,在这样的模式里面,孩子的幸福感也会超强。
所以,在内丈夫可以适当的让着妻子。在公众场合,女性可以适当的给丈夫台阶下,这就是一种平衡。
而不是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你是男人,你该大度一点,应该宽宏大量一点,你该让着我,我就是这样柔弱,我就应该少出力,我就可以任性,不是这样的。
那我们说回到二胎相处,我还是通过举例来让你们感受如何去处理。比如,我朋友的教育观念就特别好,哥哥比妹大三岁,他们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妹妹在抢哥哥玩具的时候,家长会说你给妹妹,因为你是哥哥。
他们不会说这句话,而是会说,你这个玩具本来属于谁,谁就有决定权。比如这个恐龙,当时买的时候就是说送给哥哥的。如果你要去拿哥哥的恐龙,你就得尊重哥哥的意见,看这个时候他愿不愿意给你。
我之前有一个个案,家里两个女儿,他们经常因为玩具吵架。比如说,妈妈带着她们去商场买玩具,各自挑选好自己的玩具,回家后也许就混合在一起了。妹妹可能就不记得那是姐姐的玩具,或者她认为姐姐的,她也可以玩。但是姐姐她会觉得这是我的,要区分开。
当妹妹去抢姐姐玩具的时候,家长的错误示范就是就会说,这是你妹妹,你是姐姐,你就让给妹妹玩吧。
这样做不好的地方就是会让姐姐很委屈,因为姐姐她长大了,她明白这是我的,她很明白“我的”这个界限感,然后她会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但是,她在捍卫自己权利的时候,被她的母亲破坏掉了,所以她内心会不服。然后如果久了,她会仇恨,就会报复。
也许迫于父母的威力,她不敢报复在父母或者是大人身上,但是她会报复在妹妹身上,比如说偶尔去打妹妹。或者是妹妹找她的时候,她会推开妹妹,或者私下对妹妹做一些攻击性的这种行为。她这就是在报复。
这样做不好,还有一点就是对这个小的她就容易没有边界感意识,她不明白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
为什么我们常说,家里小的那个总是飞扬跋扈,长大之后不懂规矩,大的那个特别明事理。为人处事其实就是小的时候,我们父母给予的这个成长教育环境造成的。
小的时候过度的去要求大孩子让小孩子,大孩子就越来越按照父母想象的那样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成长,这算是好的。
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他的本性完全被打压了。但,如果有一天这个被打压的情绪爆发出来的话,其实是很可怕的。
小的那个就会越来越没规矩,越来越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去碰,进入幼儿园他不会明白为什么别人不让着他,因为在家里面永远都是大家都让着他。
等他面对更宽广的人群时,他的落差感会更大,社交会受阻。社交受阻的同时,成长的过程中他也容易形成骄纵,蛮横,无理取闹的性格。
这样的小孩长大了之后,他自己内心的这种矛盾感也会很强,或者是他会特别的玻璃心。
如果家长教育小孩是用长线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说只看我们当下,这个时候我不想让小的哭,然后我们立刻想一个方法去把它解决掉,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要想我们最终希望这个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希望他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一个人格,然后我们希望他长大以后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当你用长线的思维去看教育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急迫去阻止、去改变眼前的这些东西,你就愿意去花一些时间来考虑,为孩子的将来去考虑。
家里有大孩和小孩的家长,你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发生矛盾的争执点,很多时候其实就两个,从心理上来讲,他们是在争父母的关注,从形式上来表现,他们会抢玩具,抢食物等等。
那么在处理这种争执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他们设立边界感意识。这东西是我的,那么这个东西的主导权就在我手上,我同意给你玩,你就玩,我不同意跟你玩,你就不能玩。
你也可以选择跟我分享,我们可以交换,但是,你不能强制性、强迫性的把我东西拿走。这就是家长首先应该坚持灌输的一个观点。
把自己的态度传达给两个小孩,他们慢慢就能在这个规则里形成意识,然后自己就能形成这个规则感。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规则里,其实是感受不到束缚的,相反是一种和谐的自由,其实这个就是一种平衡的。
有些情况,比如说,吃饭的时候,老大饭量大一些,老二吃的少一些,那么我们可以给老大多分一点食物。
还比如,去超市买完东西,我们让两人帮忙拎东西,可以让老大拿重一点的,老二拎轻一点的。这些就是按照体格来分配的。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