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吃饭大学又上了热搜,这次是因为。。。上图:
哈哈,烹饪公共选修课,这也行?!
不说了,小编要回闵行秋实阁二楼蹭饭!啊不,蹭课!
烹饪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不言而喻。花三分钟点外卖是生存,花三小时买菜做饭是生活。
但对师大来说,落脚点不在烹饪,而在教育。
如某大师所说:“所有的高大上,最后都是体力活。”
哈佛大学曾经花 80 年才得出了一个研究结论:孩子长大后成功与否,与学习成绩相关不大。
那些特别成功的人,都是小时候就会做琐碎事情的孩子。而所有琐碎事情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家务。
扫地、洗衣这种家务,对孩子来说,无聊又没意义,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但带孩子洗洗菜、揉揉面这些厨房里的家务就不同了,不仅孩子喜欢,还能锻炼能力,简直一举多得。
烹饪教育
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➊ 社会情绪能力
在欧美的幼儿园里,烹饪活动总是能吸引班里所有的人。
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很专注。
为了做出好吃的食物,孩子们愿意认真倾听并观察简单的烹饪步骤,遵循一定的烹饪顺序,也愿意和朋友们沟通交流、相互合作,轮流加入需要的食材。
➋ 肌肉力量、解决问题能力
打蛋、挤柠檬汁、搅拌沙拉、涂果酱、揉面团等等步骤,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还能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也都是孩子日后拿笔写字的基础。
有些时候,孩子虽然知道如何把玩具拼插得更稳固,但是因为手指手腕力量不足,没法实现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简单的烹饪活动还能增强孩子的肌肉力量,让孩子在玩玩具或是做手工的时候也能更好地完成。
当孩子独立完成这些活动时,也使得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➌ 语言和认知能力
很多欧美幼儿园会将烹饪活动作为教授科学知识的主要形式。
老师给孩子们机会去预测每一个步骤(搅拌或者加水等等)之后会发生什么,并鼓励他们观察各种材料在混合、温度升高或受到外力后的变化。
在热火朝天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很多机会数数、分类、使用各种测量体积的容器等等,词汇量也随着和成人的互动逐渐提高。
➍ 勾起对食物的兴趣
做饭的过程,是学习健康饮食的最佳时机!孩子们会因为好奇忍不住尝试每种被加入的材料,如面粉、蔬菜、油、醋等等,感受每种食材独特的风味。对于挑食的孩子,让他们使用多种水果蔬菜参与做饭,是增加饮食多样性的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即使原来不愿意吃的东西,自己做的也愿意捧个场呢。
➎ 创造力
烹饪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在欢快的制作过程中允许孩子试吃,让孩子选择冰箱里有的一种水果或者蔬菜加进去,再品尝自己的创作,再有趣不过了。
如果家里人都很满意孩子的创意,不妨把这道菜以孩子的名字命名,如「小宝时蔬」,来鼓励孩子多多参与。
2~3 岁
两、三岁是孩子学着使用大臂力量的年龄,可以尝试下面这些互动:
1. 搅拌、混合
可以让孩子搅拌水果蔬菜和沙拉酱(或油醋),或是把饺子馅搅拌混匀。
注意最好给孩子又大又沉的碗,这样不容易打翻或弄洒。如果担心孩子做不好,分一小部分到一个小碗里让他参与也可以。
2. 摇动
沙拉不一定只能用勺子搅拌,用一个杯子把蔬菜水果和沙拉酱或是酸奶装进去,再拧紧盖子让孩子拿在手里摇动。
专门制作一杯摇出来的蔬果沙拉,也是很好玩的。
3. 涂抹
使用安全的果酱刀涂抹果酱或者花生酱,周末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为家人制作爱心早餐或是下午茶!
4. 搓
给孩子一把小刷子,让孩子洗洗菜。
先不要管孩子刷的干不干净,孩子喜欢参与,享受和家人一起做饭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这对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非常有帮助哦。
5. 撕、掰
帮忙撕菜叶、掰豆角,都是 2~3 岁孩子最喜欢做的事!
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孩子的认真、努力,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表扬孩子这点对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容易不过了。
6. 蘸
让孩子把馒头或吐司面包片蘸满鸡蛋液,为制作黄金小馒头或黄金吐司做准备。或者让孩子把牛肉放在碗里蘸满酱油腌制。
只是简单的一些步骤,就能大大增加孩子的参与感。
7. 按、揉、用简单工具
如果吃面食,不妨给孩子一块揉好的面团和工具,让他尽情发挥创意,制作出不一样的「馒头」、「饺子」或者面条!
3~4 岁
3 岁时,孩子开始学习使用手指和手腕做更多的事情,就可以让孩子尝试下面这些活动啦:
1. 包裹
包饺子、把锡纸包在土豆外面等等,只要家长能包容结果的不完美,看到孩子参与的价值,都建议鼓励孩子参与哦!
2. 倒水
倒水、牛奶、果汁,或是用量杯给榨汁机里加水。
可能一开始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把水洒到杯子外面,但最好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代替孩子完成,可以先辅助孩子完成,再慢慢过渡到让孩子自己完成。
3. 擀面、揉球
使用手或者擀面杖把面擀平,或者把肉馅揉成肉丸子。如果家里经常做丸子,买个丸子钳也是可以的,4 岁的宝宝就可以用了。
4. 使用量杯
最简单的就是焖米饭的时舀大米这一步,可以让孩子在旁观看,慢慢带着他参与。
用量杯称豆子、小米这些,也可以让孩子一同参与。
5. 剥
剥煮熟的鹌鹑蛋、鸡蛋、玉米的时候,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或者让孩子负责。还能顺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6. 切软的食物
如香蕉,煮过的胡萝卜,面团等这些食物,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让孩子用儿童安全刀来切。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孩子学习好,而是让孩子喜欢学习。
只要有心,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早教环境,让孩子边学边做,感受学习的乐趣。
等到周末就找个收纳盒,装上儿童围裙、玩面工具(擀面杖,饼干模具、儿童安全刀)、迷你案板、洗菜刷,行动起来吧!
烹饪教育的背后,还引申出一个身边的教育资源问题。
罗胖2021年的跨年演讲,分享了一个很感人、并引人深思的教育资源案例。
2020年,有一个很新的挑战,摆在我们所有做事的人面前。过去我们都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身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做手头的事,资源不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调用远方的资源,乃至全球的资源来解决问题。但是今年呢?我们突然意识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不得不在一个国家内,一个城市内,甚至是一个小区内,就地取材,解决问题。将来疫情过去了,2020年也是给我们出了一道挺有意思的思考题:我们能不能以资源有限为前提去实现目标?
今年,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就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里讲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我激动地跟着沈老师,干脆去了一趟。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坐落在北京怀柔区的深山里,叫九渡河小学。请注意,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学。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山村小学,要说硬件,其实并不差。山村小学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都是当地的老师。可想而知,要把一个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把一个名师派到山区去教书,留在那里,有多难。如果名师才是学校资源的话,那九渡河小学这样的难题就无解。
那九渡河发生了什么呢?话说,2020年1月17号,来了个新校长,于海龙校长。他干了一件事,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告示贴出来,一周时间,80多人报名。你可能会有点奇怪,村里能有什么辅导老师呢?
有,他们是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等。
你看,其实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无非就是平日里农家谋生的本事。听到这儿,你可能有点泄气,以为于校长能搞什么创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几门兴趣课。学会磨豆腐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他长大磨豆腐呀,孩子将来可是要凭本事考学的,学会磨豆腐,文化课咋办呢?这不解决问题呀!
精彩就精彩在这里!
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你看,做豆腐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能被融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进来了。怎么把各项成本核算清楚,把各项收入记录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涵盖进来了。别忘了,这些豆腐还要卖掉,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打动人,语文课的内容也就涵盖进来了。
现在你明白了,豆腐课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个壳,一个挑战,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被于校长装进了这个壳里。孩子能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程标准要求的还要多。
比如说,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六年级要学百分数。但是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百分数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三四年级科学课要让孩子们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会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孩子们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等等等等。你看,这些课提供了一个挑战。知识的来源,可以是课本,可以是网络,可以是身边的辅导老师,这些课提供的只是要解决的那些问题,问题可是学生们自己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
这就结束了吗?其实,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刺激不在这里。仅仅是学校在周边的村子里找到了教育资源吗?不。你想想看,四周的那些村子有没有获得什么东西?
磨豆腐、做木工、种菜、养鸡,这些事对于村民来说,原来只是维持生计和获取收入的手段;而现在,九渡河小学的一个邀请,让他们成了老师。“我一个磨豆腐的,成了老师唉。”你可以想象,他们的生命被这个新身份点燃了,他们享受到了乡土社会的一种荣耀。
这位是豆腐老师杨坤全,这位是剪纸老师屈广英,这位是木工老师韩建鹏,这位是灯笼老师白凤莲。
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过,他们跟我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这门手艺。你看,不仅是学校有了资源,周边的村子,周边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学校和村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改善了。
我自己虽然不是农村孩子,但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长大。我们家门口有一条巷子,巷子里总有小孩子跑来跑去,所有大人都能把孩子叫过来,训两句;孩子爸妈不在家,大人们也会随时叫这些在街上乱跑的孩子们回自己家吃顿饭,让他们不至于饿着。就像有一句非洲谚语说的那样: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这是在说什么?是说学习成长这件事,和周边的环境、和社区是一体的。
过去我们总觉得,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有资源。比如,要提高教育水平,就得有大量的师资。但是,九渡河小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在社区里长大,整个社区滋养着孩子,而孩子给社区带来希望。这个良性的教育图景,我们在九渡河和它周边的土地上看到了。
我在九渡河小学大门口,看到了墙上写的校训,其中有两句:“脚下有根,眼里有光。”
为什么眼里有光?因为孩子在解决具体的问题,眼里的光是因为他们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里?根就在附近的村子里,在附近的人那里。
所以教育专家沈祖芸说了这么一句话,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资源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