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纳粹政府查抄他的寓所,如今,他的雕像矗立街头!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 超验 的 唯物论 ,这种哲学达到了 形而上学 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泰戈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一直以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理工男,直到在书中读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有一次被邀请参加一场午宴,将作为荣誉嘉宾做一场关于学术研究的演讲,他接受了这个邀请。午宴进行得很愉快,到了演讲时间,他将要讲一讲他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走到台上,看着周围许多的观众,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不懂学术的中年妇女。他向这些听众解释道,他原本想谈谈他的工作,但这可能有点乏味。他觉得听众可能更加期待他的小提琴演奏。主持人和听众们都同意他的想法,于是爱因斯坦没有讲何为相对论,而是演奏了几曲比较熟悉的乐曲,创造了一种令所有听众都愉悦的体验,这个体验会让他们铭记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因斯坦能够创造这种难忘的体验是因为他了解他的听众。就像他喜欢思考并讨论物理一样,他同时也知道听众们可能对此并不感兴趣。当然,他们确实邀请他讨论物理,但这可能是他们所能想到的一次与著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亲密会见的最佳方式。这不难看出,爱因斯坦不仅智商令人折服,他的人文气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开始试图了解更多,发现他还有很多不太为众人皆知的其他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常人多15%的天才和不知多少的努力


都说爱因斯坦是天才,诺贝尔奖得主维格纳曾说:“我们所有人,都在爱因斯坦的庇荫之下...”是的,他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他的聪明一直是恒久不变的热点议题,我们也一直相信“成功是源自百分之一的天才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威尔森特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也曾发现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比常人大15%,非常发达。位于后脑上的顶下叶区发达,对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想象力以及视觉空间认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的另一结论为,爱因斯坦大脑表层很多部分没有凹沟(回间沟),这些凹沟就像脑中的路障,使神经细胞受阻。难以互相联系。如果脑中没有障碍,神经细胞就可通行无阻地沟通,思维就能活跃无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他10岁开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开始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3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16岁自学完微积分。21岁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22岁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26岁发表“量子论”,提出光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27岁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31岁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32岁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不知道是因为凹沟少而聪明还是因为用努力而得的知识将凹沟填平了。


正如他的成功秘诀:即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思想自由的人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1917年, 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非常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并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 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他说过的: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令人沦陷的多情和浪漫


爱因斯坦好像有着无限的激情,无论是对学习,对音乐,对研究,甚至对爱情。他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他的世界里,没有谁是绝对的真理。他尊崇一切荒谬的想法,正如他的爱情,在别人看来是荒谬的,但是他一开始却爱的痴迷。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追到了班里唯一一个女生,她叫米列娃·玛里奇。令爱因斯坦所有的朋友不理解的是,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个几乎能让任何女性一见倾心的英俊小伙子,怎么会迷恋上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的塞尔维亚人,况且她还有些跛足,还多愁善感。那时,爱因斯坦的同学还对他说,“倘若一个女人并非完全健康,我肯定不敢娶她”。可是,爱因斯坦的回答,则简单有力:“但她的嗓音无比动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样一个姑娘为什么会令爱因斯坦如此着迷并不难理解。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米列娃正是这样一个有头脑的姑娘。她被送到瑞士读大学,这在当时已经很罕见,19世纪末很多姑娘连想也不会想到进大学,她居然读物理学!这个智商也是值得人惊叹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因斯坦爱上米列娃,最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心智。他曾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有个小博士做我的心肝宝贝,我会有多骄傲呀。”


科学与浪漫在他们之间仿佛水乳交融。


这两个知识分子都对中产阶级的前程有些绝望,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既是恋人,又是精神的伴侣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因斯坦给米列娃的信中写道,“我们深切了解对方的隐秘灵魂,也都喝咖啡和吃香肠。”

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既有情意绵绵,又包含了对科学的巨大热情,后者更为重要。

在这过程中,妻子米列娃是他灵感的源泉。米列娃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她扮演了无数不同的角色,她是他的灵感源泉、同伴、恋人、妻子、对手以及最后的陌生人……


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神


爱因斯坦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并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2年,爱因斯坦的一封亲笔信在网上拍出了300万零100美元的高价。在信中,爱因斯坦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这封私人信件是写给犹太哲学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语直接犀利。爱因斯坦写道:“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上帝的迷思》一书就是记录他这种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服务于全球基督教联盟的美国罗马天主教律师写信给爱因斯坦:我们对你所做的声明深感遗憾……你在声明中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在过去的10年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竟有某种理由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你竟会发表这样的声明。即使承认你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我仍然想说,你的声明使你成为在美国制造冲突事端的最主要导火线之一。


美国堪萨斯城的罗马天主教主教说:“令人悲哀的是,一个来自《旧约》及其教义所提到的那个种族的人,却否认那个种族的伟大传统。”其他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纷纷附和:“除了一个人格化的神,决不存在其他任何神……爱因斯坦不知道自己正在谈论什么。他全错了。有些人觉得,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已经达到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就有资格在所有的领域表达看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爱因斯坦从来都坚持相信未人格化的神,如他所说:“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爱因斯坦看起来并不只是理科男一枚。


他是一位音乐家,音乐让他的生命变得浪漫和动人,助他思考,就好像问题的答案通过音乐传给他。


他是一位诗人,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他是一位哲学家,从不相信人格化的神,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他是一位科学家,科学让他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才和蠢材的一线之隔他选择了勤奋,我无法探知他疯狂的一生,只是走在乌姆城的街头,不得不想起那个一百四十年前出生在德国乌姆城中一个犹太家庭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又不知《乌姆城》中还有没有关于他的痕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75年前,纳粹政府查抄他的寓所,如今,他的雕像矗立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