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抽空去看了《夺冠》。
电影由陈可辛执导的剧情运动片,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结合影片中两任教练执教女排的过程,分别从技能、协作和激励的维度,聊聊关于如何打造高效的协作团队。
1
袁伟明教练(吴刚饰)
持续训练,不死精神
1979年袁伟明执教的国家队,60年出生的郎平19岁,球员大多是50和60后,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具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从技能训练层面开场时袁导的那句:“起来,越觉得累就会越累,刚才你们练滚翻的时候,在地上多赖了两秒钟,记住,在球场两秒钟就能决定胜负,每个人加练十个球。你,别哭,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
正是袁导用这种铁血的方式,日日练,夜夜练,受伤练,生病练,绝望时练,才快速的提升了队员技能。
片中有段经典的台词:“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你在赛场上,才可能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下意识怎么来,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言下之意就是闭着眼也能打球,让你的动作成为你肌肉的记忆,成为自然反应。
女排如此,各行各业何尝不是,欲戴王冠,必受其重,只要你想成为业内的专家,你就必须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煎熬,不走捷径是唯一捷径。
在提升日常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袁导更注重在实战中锻炼队伍,片中邀请中国最佳的江苏男排进行对打的片段非常精彩,明确告诉所有队员,只有你真刀真枪的练习,中国顶级的男排才可能跟你真打。模拟战的过程中,特意打开了两边的强光,模仿日本世界杯比赛的现场,让伙伴提前适应,男排的队员特点也都和世界各国的名将相似。
从团队协作层面,袁导跟陪练(后来国家队的陈中和教练)的沟通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时他刚入队时的一次私下沟通,明确的告诉他陪练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欢迎他加入中国女排的,充分赋予这个岗位重要的意义,要求陪练务必不能心慈手软,让他们整刀真枪的练。
第二个场景是在跟江苏男排实战的过程中,当着所有女排队员的面说:“平时她们拿命来练,就是为了在赛场上打出来,如果你心里这点事还过不去的话,你对的起她们吗?”
“你确实是陪打教练,但你已经是中国女排不可或缺的一员了,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而后又私下的跟陪打教练说道:“人最不愿意的就是年轻的时候对不起自己,年纪大了才会发现,对不起的都是别人”,激励他从内心真正接受让所有队员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
而对于队员之间的协作,在模拟战结束后,袁导说:“今天大家在场上配合得不好,继续加练,从队长开始,防30个好球”。当队长精疲力尽的倒在地板上,发出的球一个个重重的砸在她身上,所有队员都声嘶力竭的喊着"加油“。
最后还有12个球要防,袁导说道:“谁来替她”,郎平带着哭腔自告奋勇的冲上去:“我来”。瞬间拉近了新主力队员郎平跟队长和所有队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牢固的信任。
团队协作的核心是建立信任,敢于把后背留给对方,然而这种信任,是在日常的点滴中积累的,作为教练,更需要设计特定的场景去强化这种关系,让她们牢不可摧。
训练结束时已经是大年初一,袁导在铁血的背后更有温情的一面,他邀请了所有队员的家属一起来过年,在冬日寒冷的夜晚,大家一起包着饺子,那升腾的饺子气,和着每个人的热泪盈眶,甚是温暖,看这段的时候记得提前准备好纸巾
在与日本队的决胜局前跟全体队员沟通:“前四局已经过去了,什么都不用想,我现在只要求你们想一件事,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中华民族,这场球如果你们拿不下来的话,你们后悔一辈子,加油。“,这句话的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荣誉高于一切,来了个釜底抽薪,以后悔一辈子作为赌注,彻底的激发了她们的斗志。
在中国落后的情况下,安排郎平休息的间隙,跟她说道:“你现在看看球场,最年轻的是你,最有攻击力的也是你,十八岁我把你招到了国家队,对你训练这么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上场吧。”激发了她的潜能。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袁导在明确的目标(拿到日本世界杯冠军)的牵引下,通过没日没夜的重复训练和实战模拟;强化教练班子和队员之间的协作,获得充分的互相信赖;再配以女排不死精神,为国增光的激励;建立了高效的协作团队,实现了夺冠目标。
2
郎平教练(巩俐饰)
热爱至上,快乐生活
2013年郎平执教国家队主教练时,94年出生的朱婷19岁,那时的主力大多是80末和90后,这时的核心价值观是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
在女排发展“砖家”研讨会上,郎平系统的提出了国家队三项改革计划:
推行国际通用的大国家队模式,30人不够就选50个,50不够就选100;
全球聘请教练,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
不分主力和替补, 只有首发和非首发;
因为国家队的训练方法是三十年前制定的,跟不上国际潮流了,只有顺应趋势,结合90和95后队员的性格特点,才能打造高效的协作团队。
从技能训练角度,郎导选人优先,改变过往的选人结构,通过现场观摩和实战海选,试了14个阵容,输了13场后,选定参加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国家队首发阵容。
通过全球聘请教练的国际视野,搭建了全面教练支持系统,片中的体能训练,朱婷蛋白粉的饮食搭配等充分体现了专业和科学的力量。
不能主力和替补,只有首发和非首发,有了这个机制,就可以采用不同的阵容,在大赛中应对不同的对手,扬长避短,同时让队员间充分竞争,时刻拥有危机感,本场是首发,下一场可能就是替补的不确定性,激励了队员不断自我突破,搭建了一个内部的生态。
片中对于郎教练实际的训练指导片段较少,更多的是从人员选拔、结构优化、支持系统和生态搭建的维度,匹配上现在90后的主流价值观,顺势而为,系统思考,尊重每个队员的特性,更关注的是队员是否热爱排球,而非训练的每个技术点。
因为唯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才有持续的自驱力和创造力,各行各业亦如此。
从协作的角度,郎导通过让室友答对方的问卷来融合团队:
你的性格是什么?
家庭背景?
你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你为什么打排球?
你的爱好和未来目标?
片中90后老队员的对话,彰显了不同年代的价值观差异,80时代的队员内心想的是教练,90年代的队员想的是自己。
丁霞的那句:“我看你们老队员太抱团,看我们新队员怎么都不顺眼,有错不能说。”
老队员:“你们也太自我了吧,还不尊重老队员,动不动还摸老队员屁股。”
丁霞怼到:“原来国家队就是听别人教训的,我觉得这个旗太大我扛不动,大不了走人呗。”
团队中正是因为有不同特质的人存在,才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问卷动作推荐可以转化下运用到你的的团队打造中,相当于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份使用说明书,让团队成员更好的了解自己,发自内心的接受不同,建立充分的信任。
建立协作郎指导最关键的环节是找到真正热爱排球的人,把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组合在一起,让协作的很多问题,内部自发解决。
从激励的角度,郎导倡导排球是工作,但不是生命的全部,希望队员不止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
在训练过程中,提前结束,让大家去谈恋爱,尊重年轻人的需求。
当屡次失败后,把国家队带到漳州她们当初在那里的训练营,体验女排精神(心里时刻拥有国家),让大家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打球,为了成为我们自己而打,为内心的热望和使命而打,为让自己回首青春时不后悔而打;从内在激发大家对排球的热爱。
里约奥运会面对东道主巴西的前夕,郎教练把大家叫到一起:“是我太紧张了,我以为我走遍了整个世界,我已经是一个职业的体育人了,原来不是,曾经有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做什么事情,身上都背着承重的包袱,我的医生跟我说,你是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我姐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其实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你们,放不下排球,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好好的享受体育的本身,开心的去打球,姑娘们,明天要比赛了,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自己的排球,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的去打,放开了去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只有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才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竞争不单是“争”输赢,更是“竞”,在竞赛中不断提升自我,输赢只是单次博弈,而人生则是重复的博弈。
技能训练上,郎导更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通过机制去推动;协作上,建立个人使用说明书和找到对排球真正热爱的人,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在激励上,更关注内在的激励,激发团队对于女排精神的认可,倡导快乐排球。
最后的话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队员,不同的目标,高效的协作团队打造各不相同,袁导和郎导的方式没有优劣,对我们的启发是应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动态而又系统的去看待这件事。
女排姑娘的故事启发我们,一切的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都不应成为负担,勇敢的做自己,内心强大的自己,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让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底气。
在国庆长假结束之际的这个午后:
祝祖国繁荣昌盛,祝您阖家幸福,成为更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