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后农村就消失了,新生代的农民真的可以不靠土地生活吗?

​农村消失势在必然,只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正月里,村里有两家结婚,都是在县城办的,这也是头一例。主要是平时都不在家住,都在县城买了房。回家张罗酒席是热闹些,可是太麻烦,家里要收拾,一些东西还要在邻家借。现在县城办酒,什么事都酒店一把来,掏钱就可以了。不需要人帮忙,吃完就走路,既省事又轻松。

图片发自App

村里的老例规,一家做事家家都到。现在县城办酒也一样,东家叫车把村里人一一都接了来,在家需要帮忙,在县城什么都不用干,来吃就可以了。村里人难得聚到一起,大家都很开心,除了给新人送上祝福,也借此叙一叙本族的兄弟情。席间,说起时代的发展,大家都感叹,变化太快了,真想不到现在会聚在县城里喝喜酒。

我们村都姓姚,200年前老祖宗从桐城迁居至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全村都是本家兄弟。都是操着一口的桐城话,平常也凑不到一起,因此聊得也很畅快。我们这一辈人,大家自小就在一起,也知根知底,还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下一代就完全不一样了,读书没有个固定的地方,有的在镇上、有的在县城,还有的在外地,打小就不认识。读书出来,有工作的,基本就很少回去了。没读多少书的,就早早出去打工了,只有过年才回来。

现在,又有一部分人在县城买了房子,过年也不回去了。还有的直接到孩子的工作地去过年。像今年村里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都不在村里过年,相比以前,特别的冷清。开句玩笑话,连桌麻将都凑不齐。这还只是个开始,现在又有几家在县城买了房。以后在农村过年只会越来越少。孩子们长大了,参加工作的,出去打工的,都不愿意再回乡下务农。有的柴刀锄头都没碰过,回家种田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平时,村里剩下的就是些留守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了。若干年后,老人去世了,村里就成了空心村,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就是希望外出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去。

这只是大布局,要做到会遇到三方面的问题:

一.在外打工,只要踏踏实实的干,就有稳定的收入,如果回家,能保证生活收入来源吗?

二.单个人想回去,还不行,回农村发展孤家寡人不行,单枪匹马也不行,是不是家里人都支持,村里人都响应呢?

三.村里要发展,政策帮扶少不了,如果短时间看不到起色,还会继续帮扶下去吗?

房子没人住就会塌,地没人种就要荒。老一辈终有去世的一天,等到他们走了,房子空了,潮湿、霉变、倒塌,一切成了顺其自然。土地现在就在慢慢的荒了,老一辈已经干不动,虽然看着可惜,可也无能为力,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有的根本就没干过农活,如果老一辈走了,年轻人就是想干也不会。土地没人种,任其自然生长,长草长树,成了荒山荒田,农村已然不是农村。十年,或者二十年,十之七八的村子将从地图上消失。

年轻一代,也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就是个身份了,因为他们和城里人没两样,不会干农活,不会种地,有的只是个农村户口。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保障医疗方面差不多是十分之一,仅有的土地,是需要耕种劳作才会获得回报的,拆迁、征用、承包只是针对个别地区,大部分农民的土地只是有个证而已。如果老了,自己什么农作物都不会种,全靠买,又没有多少积蓄,子女再靠不住,真不知道那天会是什么样子?养老院会收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人去世后农村就消失了,新生代的农民真的可以不靠土地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