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为什么感觉生活像蜷缩在压缩袋里?

总觉得没有展开

们最爱,在悬崖边舞蹈。

游乐园的快乐在于身体感知到危险,而实际不会出事。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当过山车濒临高点,俯冲坠落前,明明身体感知到要摔了,理性却知道是安全的。

类似的愉悦体验,就仿佛在某一个时刻,同时感知到了「生与死」

觉得活着很丧,蜷缩在一个压缩袋里,本质上,是没能够获得「生」的确认,却常有「死」的憋屈。

仔细观察我们的社会,就会发现,凡是能带给人们「生与死」体验的事物,都成了世界毛细血管中最重要的物质,遍布所有产业,成为人类文明大厦的最底层。

医疗之外,互联网是整个新冠疫情中,为数不多的增长产业。

线上的游戏、直播、购物、社交、X体验。

每一样,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人体验一遍「生与死」。

游戏:

一局游戏的开始,代表着一次新生。最终有人胜利,有人失败,就好像在短短三十分钟内,经历了整个人生跌宕起伏。

网络游戏,与古罗马的竞技场,还更具一层优势——真人无伤。

我们大多数人,都太低估这项技术的改进,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罗马竞技场的战士,从三五岁开始训练到二十出头参与竞技场的厮杀,需要经过十几年的准备。

如果不幸,第一战中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导致这位战士失去了生命,从此这场游戏便不再属于他。之后的任何一场竞技,都是。

这项残酷的竞技,准备时间特别长,结果极其严重。让绝大多数也想在这里体会「生与死」的人望而却步。

但是,今天一切都变了。如果你打输了一盘游戏,你可以立刻再来一盘,去证明自己,再体会一遍「生与死」。

新生、不死,永远有机会翻盘的爽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其他任何事情,都很难替代的。

这是为什么,成年人也开始对游戏上瘾。刀尖上舔血,是人类基因中的印刻。

直播:

直播是通过虚构空间,满足时间的填充。人们进入了一个由主播、灯光、商品、声音、内容建构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通过声像,满足大脑对时间感知的填充感,以避免让人感觉到像是「死」一般的寂寞。

直播带货,本质上是陪伴的酬劳。

陪聊天、陪挑商品、陪买打折商品。主播的颜值、语言和其他诱惑方式,都是促使酬劳交付的督促性工具。

在直播间,人们体会着虚拟空间的「生」。

陌生人社会,这种陪伴,成了一种稀缺品。

当疫情进一步在真实空间上隔离人们的交往。虚拟空间便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购物:

物,是需求的产物。

需求,是「生」,也就是活下去的产物。

远古采集狩猎,需要很多物品,来支撑人们活下去,所以无论一样东西是否有用,人们总是对物品充满好奇,尽可能的收集、占有。

东西用的时候才觉得少,说的不仅是某位持家者在家庭中的经验,更是千古以来人类生存的方式。

收藏、把玩、烹饪、提炼、雕刻、绘制。

一切动作,其实都源自于人们对物的好奇和使用。

竭尽所有可能性,去开发物,进而提高「生」的概率和质量。

一旦物的量不足、不够充裕、质量不佳。人们就会进入到焦虑状态。

这种焦虑在最原始的生命中,就是对生存的焦虑,也就是对「死」的焦虑。

女性之所以在购物上,比男性有更强烈的底层欲望。

是因为在原始社会分工中,男性大多外出狩猎,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女性绝大多数时间负责看守洞穴,以及在洞穴周围,采集野果和生活物品。

所以每当网购时,女性的底层感受是,我家周围居然有这么多物可以采集,那我一定要多买,储备好。

技术进步了,人类已经造出了虚拟购物空间,许多不属于某个家庭承受范围的物,或这个家庭本不需要的物,也来了家庭周围。

但基因印刻改变的速度,却远没那么快。

社交:

活着就是渴望被看见。

一个人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生」时,就会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证明。就像是从镜像中看到了自己。

如果一个人既无法自己证明存在,又没有社会交际,不能够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

那么这个人感受到的,就是此人不存在。也就是「死」。

当社交还是线下的时候,人们会组织聚会,设立各种体育、文艺、交际活动,将人们组织起来。

人们在社交中交换的不仅仅是名片,还有眼神,确定你我是存在的眼神。

在原始社会,就是人们在一起围着篝火跳舞。

篝火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确认过彼此,原来,我们都存在。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最成功的两个产品,都是完成了这一确认的过程。

头十年是QQ,后十年是微信。

嘀嘀嘀,聊天来了,你点击进去,回复消息。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你看向我,我看向你,点头确定。

腾讯缔造了它们,它们让腾讯成为帝国。

本质上,腾讯是一家提供篝火的公司,让确认变得更清晰。

它让两个空间分离的人,抵抗了对「死」的恐惧。

X:

在传统文化中,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以至于我们在谈论这一话题时,都不得不用X来代替。

但,因其深入骨髓,X并不能很好代表性这个字。

性带来的愉悦,是「生」。

压抑性,人们感受到的,是「死」。

性是繁衍需求的产物,繁衍本身是「生」的延续。

但性,因其特有的快感,所以它的整个过程被单独列为一种「生」的欢愉。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强调人的动力来源有三个:性、攻击性、自恋。

性之所以排在前列,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剧烈了。

性高潮的那一刻,人们体会到的是整个宇宙。似乎整个宇宙与我融为一体,我就是整个宇宙。

如果是两个人的性,那么两人会同时体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性几乎是所有确定中,最强烈的确定。

大脑内的神经仿佛在一个瞬间,连接到了一起。好像千万年前,两个完全一样的物质,以不同外貌的人型再次相遇。

压抑性,就像是将发动机置于暗室的角落。人会感受到自己被封闭起来,似乎与世界,与人的连接中断了。

这种中断,带来的不是简单的落灰,而是一股巨大,如黑洞一般的「死」能量,仿佛被置入了海底,犹如用不透光的黑膜将一个人紧紧地缠绕。

由于性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社会道德和疾病风险又极高,所以互联网再次成为了人们释放它的暗道。

本质上,人们完成的,还是确认自己「生」,依然存在。

所以

网络是世界的虚拟化投影,是人类体验生死的游乐园。

世界是网络的真实化母体,是人类确认存在的生命场。

我们所见到的,所有悲伤,都是未完成确认的不安。

那些活的最好的人,都是在真实世界的生命场中,完成了确认,将自己生命力完全打开的人。

前者是蒙住双眼的牛儿,在世间乱撞。

后者是张开翅膀的鸟儿,在宇宙翱翔。

树诺最新专栏《本质》

《本质》是我逼近本质,对世界和人性的底层逻辑进行思考的地方。

尽管,我必须承认,我对本质一无所知。

作者树诺:

小说家,写作教师。代表作《朋友圈八十天环游地球》。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质》:为什么感觉生活像蜷缩在压缩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