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孩子晚上还和父母亲密无间、交谈甚欢,第二天早上就变得高冷,拒人千里,我们觉得很费解,费解的原因是我们做了“评判者”,而不是“陪伴者”。

这个事我最有发言权,我陪伴很多孩子,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一天晚上还跟你亲密无间,还把你当成好朋友,第二天就变得冷淡,拒人千里之外,如果从单纯的这件事来看,你怎么这样呢?(前面我们还聊那么多,现在你说一句都多,都懒得搭理你)。

不止一个孩子给过我回馈,让我更坚定了作为一个陪伴者的角色,我既然是一个陪伴者,我就得允许人家的心情时好时坏。有的孩子就是早上起来心情不好,早上起床,人很清醒容易进入愧疚、自责模式,他的情绪不是对着你的,我们就“悦纳”了,觉得孩子就是冲着我们的,我们是自作多情了。

得到过很多孩子的反馈,孩子说:当我高兴时,杨老师陪着我。跟我互动,当我不高兴时,杨老师就默默的陪着我,当我想说话的时候,杨老师就跟我说,当我不想说话的时候,杨老师就安安静静的在那儿。不会给你压力,不会问你为什么不开心了,他只是陪着你。特别感谢当我心情不好时,杨老师尊重我这种状态,杨老师没有认为这叫不尊重和冒犯老师。

从孩子的回馈里面感受到我们坚决不做情绪的评判者。你跟着人情绪走,就掉“坑”里了。我们跟着自己的状态走,无论孩子情绪好或不好,我们都用无条件的爱、接纳的状态陪着你,我们不做裁判。 例子:杨老师的朋友遇到挫折,自己在家呆着,杨老师担心,拿点酒和菜去他们家给他解闷,结果去他们家,看见朋友在打游戏(魔兽),见杨老师来了就打了个招呼,不再理他,杨老师就在旁边看着,陪着他,带去的酒和菜也不吃。如果正常想,就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但是杨老师没这样想,认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只要他没拒绝我,我就坐在那儿多陪陪他呗,我们曾经有很美好的交流。他现在心情烦闷,不代表不尊重,不礼貌,如果有个好朋友陪着,能让他心情好一点就行。到了吃饭的时候,朋友说:彭嵛,你回去吃饭吧。我说:你照顾好自己,我改天还来看你。所以以后,有空就过去陪他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一天。他有时候理我,有时候不理我,好朋友没有礼貌不礼貌的。

十多年过去了,朋友感激杨老师当年在他最低谷的时候,默默地陪伴他。 杨老师:我不介意别人理不理我,面对朋友我考虑,我是打个电话或是近距离陪着你,我能尽份儿力。面对孩子我考虑:这就是一个孩子,看他表现的刚才还像一个温柔的猫咪,瞬间狗脸就变了,其实他是内心脆弱、孤独。我能做的就是陪人家一会。 你既然是陪人家,你就不能用你认为对的方式去陪人家,得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陪人家。

人家说,你站着一千米之外陪我,那我就站在一千米之外遥望着你、陪着你,我让你知道,最起码,一千米之外,还有一个好朋友,一个老师,关心你,和你在一起,就够了。 如果我们想,孩子昨晚还和我亲密无间,第二天早上就变得高冷、拒人千里之外,我们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们是个陪伴者。孩子有自己的心思,每秒钟我们大脑中都会流过成千上万个意识,情绪就像水流一样,它在哪儿拐一下,像浪花一样飞溅,我们要想猜测,纯粹耽误时间,爸妈就做一件事:做好陪伴者,不做评判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