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都很抵触“碎片式学习”,认为较“系统式学习”而言,碎片式学习到的知识不成体系,难以让人形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混淆了一个概念:碎片化阅读≠碎片式学习。
大多数人本来就不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从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获取知识的想法。对他们而言,闲暇时打开手机,接收新媒体传播的情绪、观点,不动脑子就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他们并没有进行碎片式学习,只是在通过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放松自我而已。
因此,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并不是碎片式学习的缺点。而且与一般看法不同,在我看来,碎片式学习就是人们主要学习的方式。
与碎片式学习相对应的是系统式学习,什么是系统式学习呢?
也许有人认为系统式学习指的是对知识由浅入深地掌握,并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统合在一个框架内。其实,这应该是“学习”的特点,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会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并转化成知识。系统式学习之所以可以让我们掌握某一领域的系统性知识架构,归根到底是因为它给了具备学习能力的人长时间专心学习的条件。
因此,我认为系统式学习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1.为特定领域投入专门的时间,2.专注时间长,3.时间跨度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从接受义务教育起一直到大学的专业学习,都属于系统式学习。我们每天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不同地科目上,每堂课最少都有四十分钟以上,持续的时间跨度超过十年。这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样的教育制度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但这似乎给了我们错觉:让我们认为系统式学习是学习的主流。
如果以人的一生来看,系统式学习只占我们人生四分之一,当我们大学毕业,不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都脱离了系统式学习的环境。
这时的我们走的是自主学习的道路,作为硕士或博士生,你不再有从入门到精通的清晰地学术路线,因为你已经站在了学科的上层位置。作为社会工作者,你不再有大量专属于学习的时间,你需要把精力放在事业上。
这时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如何从我们眼中的世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看一篇1000字左右的公众号文章,你看到的是作者的行文逻辑和论证内容,看完后你得到了一次逻辑思维的锻炼和知识储备的增长。
这个过程,才是碎片式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才是终身学习的主流。
明白了什么是碎片式学习后,我们可以看看它的缺点到底是什么:记忆。除了极少数的天生记忆超群的天才外,绝大多数人想要牢记知识并非易事。
在系统式学习中,我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复习、巩固和运用。可是碎片式学习不会给我们记忆知识的时间,面对一篇科普文章,你觉得它干货满满,兴冲冲地把它收藏进你的文件夹,然后再也不打开才是我们的常态。
尤其是碎片式学习面对的知识点都是散落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层面的,这些知识彼此孤立,难以统合,更是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所以,如果你运用碎片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博闻强识,结果可能会不如人意。
不过在另一方面,相较于系统式学习,我们通过碎片式学习每天会接触大量充满差异的不同“教材”:一分钟前你在看一篇科普文章,现在你却在阅读咪蒙爆红文章,五分钟后你跑到知乎看网友对咪蒙的口诛笔伐……
这个过程中,虽然难以记忆知识,但是我们的脑子并没有闲着,看科普文章时你会跟着作者的科学思维进行一次理性之旅;读咪蒙文章时你的逻辑会不断指出文章的逻辑错误;如果你感觉这文章说得不对,但又指不出毛病,那么借助知乎等平台可以提高你的思辨能力……
所以,对于碎片式学习而言,它的主要效用在于让我们的思维逻辑变得清晰,建立高远的眼光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