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城堡》,感受变化。

用了一周的时间,略显艰难地读完了自己手头这本卡夫卡的《城堡》。这份艰难,究竟是来源于卡夫卡作品本身,还是来源于自身的状态,我也不想去深究,但我却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遭遇到了一种自己很长时间在做事方面始终存在的思维困境。

这种困境是每当我听到某个我很喜欢或者很相信的人说了一段对某项事物的评论或看法之后,很不自觉地,他们的那些看法便会像几片乌云一样飘在我的大脑中,挥之不去,并在一阵胡思乱想之后深入侵蚀的思维,之后贯穿在我阅读某本书或者做某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当中。

在阅读《城堡》的时候,这种思维困境带给我的乌云笼罩的感觉尤其强烈。

其实一开始我想阅读这本书的动因,是被诗人西川在《十三邀》里说得那一句,“一个人向着城堡走去,但他却永远也走不到城堡”,给打动了。听到这句话后我很不自觉地在想,这究竟是个什么故事,简直太厉害了,真哲学!而那时我正好还在读蒋勋的《孤独六讲》,里面有一章讲的是革命孤独。蒋勋说,其实从司马迁写《史记》,采用纪传体的手法来写史,为了很完备地记录下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除了那些王侯将相,他其实也在为失败者立传,这从一个侧面而言,其实也表现了司马迁赞叹失败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而“楚霸王乌江自刎”那一幕之精彩,则是最好的例证,而这种对革命失败者的惋惜和歌颂,便是革命孤独。对于那些正在参与革命的孤独者而言,他们心中的理想以及那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勇气和行动力,这些构成了一种很独特的美学,这种美学价值很伟大,但是也很稍纵即逝。因为那些革命者们一旦成功,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将会出现太多的世俗杂务,这些世俗杂物必然会把他们曾经的理想和热血完完全全地冲洗干净,而在这时,那属于革命者的美学价值便不复存在了。

当想到这些东西,再结合到西川所说的,一个人向着城堡走去而永远也走不到城堡,我突然对这个故事感到十分地好奇——那个走向城堡的人是否就是一种革命者的化身,而永远也走不到城堡的这个结局对于他而言其实也算是达成了一种属于革命者永恒。

抱着这些胡思乱想,我捧起了这本书,开始阅读。

可是抱着这样一种很强烈的概念化的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再加上一份莫名的自信,导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去推进自己的阅读速度以求尽快地对自身的猜测和构想进行验证,可实际情况确是这本书一开始便是主角很莫名其妙的出场以及各种人物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展现,还有便是这本书里大段大段的对话,没有故事背景,没有任何关于城堡的介绍,一切重要的线索都隐藏在对话中,整部小说都展现着一种诡异,里面的所有人都在害怕,所有人也都在惶恐,所有人也都活在一种猜测之中,给人一种很不适的阅读体验。这本书里的男主K一直都在向着城堡走去,其实也不能算是走去,他只是一直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接近城堡里的官员,可是始终却也没有任何进展。

终于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还是没能实现我之前的主观猜测和臆想。可是我的那些莫名的胡思乱想却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度的焦躁,而我却没能意识到并积极地根据阅读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进而展现了自己的一种应对变化的无能。大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太希望通过做某样事情,读某本书以达到某种自我认知趋同的目的,然而大多数时候却是事不如人愿。

毕竟你手里的那本书里是什么内容,在阅读完之前,都只是属于你一个人的道听途说加胡思乱想。

你越不转变自己的思考,越固执,那么就越容易一无所获。毕竟我想读书的过程,除了是一种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学会包容,接受不同,接受变化的过程。

当然,与此同时,我想我也得逐步地给自己培养一种无论之前有多少认知或者猜测、想法,而等到真正着手开始去做某件事,开始去读某本书的时候,都能够自动自觉地把自己的那些胡思乱想立刻清零的能力。毕竟,只有当你是一个空杯子的时候,你才能够装下更多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城堡》,感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