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361】学习的成果应放到自己身上,切己体察2021-03-18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华杉详解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孔子说,我能讲夏朝的礼,但杞国的现状,不足以为我证明。我能讲殷商的礼,但宋国的现状,不能为我证明。

杞国,就是成语“杞人忧天”那个杞国,是夏的后代。商汤灭夏之后,把夏的遗民封在杞,就是杞国,因为杞国人是夏朝王室之后,所以保存有夏礼,孔子访求夏礼,专门到杞国,访谈收集整理,所以大概能言之。但是杞国人自己早已不是按夏礼作为文化礼仪来生活了。

宋国,是殷的后代,周灭殷,封纣王庶兄微子的后代于宋国。所以宋国人是殷商王室后裔。孔子也访求殷礼,能言之,但宋国也不是按殷礼来要求自己了。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为什么不能佐证呢?因为文献不足。这里的文献,是两件事,“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献。是典籍。“献”,则通“贤”,是贤人。文是文字材料,献是还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活人活材料。因为没有人那样去做,文字典籍也是死的。没有印证,没有体会,没有看到效果。也就无法证明。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文”,典籍是太丰富了。“献”,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贤者呢,就很少了。讲论语的老师很多,但都当“国学知识”在讲,居高临下地臧否评说,旁证博引地学问展示。很少有儒家教导的那样“切己体察”,放在自己身上想,自己照着去做。

所以我在选择四书文献的时候,一定只读那儒生贤者的书,朱熹是权威,张居正是宰相,现代的最后一个纯粹的儒生,就是钱穆。他特别强调,不要认为人类社会进步了,今人比古人聪明,要老老实实向古人学习。

刘澔觉

学习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切己体察”。有一天晚上和朋友交流,朋友问我,你读书有什么结果呢?你说的这些观点是从书上的么?

说一下自己读了这三百六十一天的感受。一开始只是读,后来发现自己有一个心理就是很想一下读完,贪巧求速。还有一点就是总是会走神,因为自己的思维是发散的,只要有一个点就会生出很多思考很多画面。

后来就开始抄,把这件原本自己想快的事情更慢,开始磨自己这种着急贪巧求速的心理。书上看一遍,心里读一遍,打字再读一遍,写出来思考一遍。慢慢的来,不是工作,不是作业,也不是任务。

由于形式上的改变,心里慢慢的就不同了,你要问我说的观点是不是书上来的,我也不知道,但微妙的变化就是,以前只是读书,读过的书,如蜻蜓点水,只是流于表面。(之前还听过一年的樊登读书,更是没有什么用,只是知道了一些樊登读后的认知,自己都没有思考,更不用说切己体察了。)抄书感受到发生变化的时候是读完《成事》的时候,感觉曾国藩就在你心里一样,要说你记住他说的什么内容,我又都不记得了。可是与人交流,听到有人表达一些观点和内容的时候,仿佛内心又多了些理解,自己也多了一份思考。

还有一个变化,读书不在只是读内容和思考,还有一种如实观照的感觉,原本的观察自己,观察事情,这个观察不是看的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361】学习的成果应放到自己身上,切己体察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