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今早起来,再次在Sleepscore读到佛陀的名句:What we think,we become.

百度翻译为:我们如何认为,我们就会成为如何。

佛学的解读:一切法由心生。

老何的理解是:我们怎么想,就会成为怎么的人。

很多年前,老何有缘学习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以下的名言:Your attitude will change following the altering of your heart; then your habit will be varied; 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r own character which will eventually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life.

老何的理解为:

你的内心决定你的态度;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习惯;

你的习惯决定你的性格;

你的性格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然而,老何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东西决定我们的内心呢?最近,老何在费勇老师的《佛学修心课》中学习到“业力”这个重要的佛学概念。

老何对“业力”的理解为:人的一生的行为(包括身体的行为、语言表达的行为、心念、意识和思维的习惯等等)都会记录在我们内心底层的无意识中(佛学称之为阿赖耶识),这些不断积累的业力,我们通常不会觉知或意识到,但一定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或决定我们的内心和态度,从而很大程度影响或决定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从而很大程度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的性格,从而很大程度影响或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百度知道的解释为:(佛学的)业力,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业力的观念)。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

今天早上,老何在逻辑思维.启发俱乐部的课程中有缘学习了罗振宇老师的《现状即未来》,觉得非常精彩。很受启发,我们每个人现在的一切行为,包括身体的行为、语言表达的行为、心念、意识和思维的习惯等等,都会决定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现状即未来》

下文来源:逻辑思维.启发俱乐部

作者:罗振宇

过去一年,有一件事,我想通了很多。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现状即未来。

未来好像是和现状截然不同的东西。但是,我岁数越大,越能看到一个事实:未来是现状中长出来的东西。现在没有的东西,在未来也不可能有。


这个感受本来很难描述。正好最近看到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来自徐弃郁老师的《全球智库报告》这门课。

1、印度会是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本月的这份报告,讨论了一个问题: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会成为一个全球供应链中心吗?或者说得更露骨一点,印度会替代中国制造的位置吗?

表面上的理由好像很充分。印度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还年轻,劳动力还便宜,美国还会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这像不像40年前的中国?所以,你别看中印之间现在的差距大得很。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一个制造业大国崛起的全过程。假以时日,你还真别说,印度真的有可能。

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但是,我们总得有一个观察这个事的角度。

徐弃郁老师就提供了一个角度,来自美国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最近出的一份报告,就给美国人泼凉水,说别那么看好制造业向印度转移。为什么?看现实就知道了。

它的角度很有意思:你看,过去这些年,已经有一部分制造业的供应链从中国转出去了啊。中国相当于在这部分国际出口贸易上留出了一些真空,那填补真空的到底是不是印度?换句话说,不是说看好印度替代中国吗?那现在这替代进行得怎么样呢?

报告说,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从12.8%上升到17.5%。但这是总量,在某些制造业部门,中国的份额是在下降的,用报告的话来说就是在“腾出空间”。那到底腾出了多少?1400亿美元的贸易额。这个量非常大,相当于印度制造业出口总额的57%。可以这么说,印度只要填补其中的一部分,对它制造业出口的拉动就很厉害。问题是印度抓住机会了没有?

你会发现,中国腾出这些空间以后,真正填补真空的并不是印度,而是越南、孟加拉国这些国家。在这几个行业中,印度的增长份额基本上都小于1%,只有在珍珠宝石加工这一项提升比较明显,达到3.5%。

所以报告就说中国在一些行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下降,已经腾出了部分空间,但印度没能抓住机会。

印度很奇怪,劳动力这么富余,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它总体出口当中的份额是下降的:1995年占印度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到2018年只占总出口的五分之一。

中国适龄劳动力占世界的19.7%,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了22.8%;印度的劳动力占世界的比例很高,达到18.3%,仅次于中国,但它在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了多少?才3.5%。报告就说,这个差距就太大了。那结论是什么?报告的结论是,印度在利用自己的人口优势方面是失败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印度经济的一个结构性短板。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见仁见智了。制度的原因、文化的原因等等,我们都摁下不表。

但是,我觉得这个洞察非常非常牛。你说这个条件也具备那个条件也具备,但是事实俱在啊,过去10年,小的机会都没有抓住,未来就算中国供应链要发生国际大转移,凭什么说印度就能抓住机会呢?

这是一个特别朴素的道理,也符合我们的日常人生经验:如果现实中的小机会都没有抓住的人,永远不会抓住任何未来的大机会。

这就是我说的:现状即未来。



2、张艺谋为什么70岁还在一线干活?

对于未来,我们通常都会采取一种态度,叫“谋划”。但是2020年,我有一个感受特别深,未来不是谋划出来的,而是在自己手头的现实中,长出来的。

正好这两天,张艺谋的新片子《一秒钟》上映了。有朋友提醒我说,张艺谋70了。这个数字把我吓了一跳,张艺谋算是陪着我们这代人一起长大的,他都70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岁数的人大多都在颐养天年,而张艺谋居然还在一线干活。



我看到一些材料说,70岁的张艺谋,每天要工作到后半夜,五六点钟睡觉,上午十点起床,如果正在拍摄,每天就睡三个小时。每天只有一顿饭,就是早午餐。然后就是各种会。他同时会运行很多个项目,一部片子上映,一部片子在后期,一部片子已经筹备开拍,同时还有冬奥会、舞台表演、大型演出这样的项目,最多的时候,同时推进9个项目。

老天爷,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精力值还不错的人,在张艺谋面前简直就是个渣。何况,他70了。

我今天在这里,其实不是想夸赞一个我们普通人达不到的境界。我想说的,是一个传闻。据说,张艺谋曾经和一位很近的朋友说过,我自己不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人,电影就是个手艺,所以,不能停,停了,手就生了。我的机会就是从手头的这点活儿里一点点长出来的。别的机会我也不要。

张艺谋曾经说,“我要把自己迅速地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这段话说得真好。人的社会地位高了,年纪大了,特别容易活成位置、活成立场。但其实,最踏实的活法,还是有用啊。看到今天的张艺谋,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非常期待自己,70岁的罗胖,还能有用。

我在上一期启发俱乐部里,其实就讲过这样的话,升斗小民,手脚莫停。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3、如何回答领导不经意的提问?

我们往往自负对未来有远大理想,有理性规划的能力。但是2020年,对这种能力是啪啪打脸的。唯一靠谱的,就是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未来会从这里面长出来。

脱不花最近在做她的《沟通训练营》。我们俩就聊到很多沟通的事。

很多人都以为,沟通的成败,就是要在具体的沟通情境里面赢。其实不然,日常小事,和你的目标、未来看起来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事,才决定我们的未来。

举个例子。

领导走到你工位的旁边说了一句话,哎?小张不在啊?一个人说,啊,对,小张不在。你看,这就是没听懂领导在说什么。他这句话到底啥意思?他又不瞎。他当然看得见小张不在啊,他这句话其实是给所有周围听见的人布置了一个任务,我找小张有事,但他不在,怎么办?所以,正确的回答当然就是:小张不在,一会他回来,我让他找您去。

那你说,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瞬间,两个人,两种反应,在领导日后的任用和提拔中,你说哪个人会占得先机?

再比如说,领导走到饮水机面前,一看没水了,嘟囔了一句,没水了。职场里的很多人,听见了也跟没听见一样,这种人就不去说他了。那想给领导好印象的人呢,会积极一点,说,啊,我去找一桶新的水装上。那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呢?有。他会说,把杯子给我吧,隔壁茶水间有水,我去打满,回头我再来这里把新桶换上。你看,这是先用权宜之计解决紧迫的问题,然后再主动担当解决长远问题。这么做事的人,显然更有章法。请注意,领导不会因为你为他打了一次水,而是会因为你做事有章法,对你有好印象。不要小看这种好印象,它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给你加分啊。



未来,是从我们手头这点事一点点长出来的,是我们现在做的事的基因展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