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代文学

我与古代文学十数年的光阴藏在诗卷里,窗外的花枝报来过多少次春的消息?从两岁时不求甚解地背诵唐诗起,我就与古代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论语》《庄子》,唐诗宋词,《红楼》《三国》……那一张张染着墨香的书页,一行行珠玑般的文字以及典雅隽永的语言是我十多年的读书岁月中最为珍贵的记忆碎片,他们化作我的血与肉,塑造出今天的我。中国古代文学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粗大苍劲,碧影参差,花香阵阵,硕果累累。它扎根在有着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的土地上,吸收着历朝历代积累的文人思想与情感。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又影响深远,这体现在四个方面:悠久的历史与永恒的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首先来谈谈中国古代文学悠久的历史和永恒的价值。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惟有中华文脉一息相承,几千年来不曾断绝。从上古时期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到一百多年前讽刺绝妙的世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是亚洲文学的摇篮,是世界文学史中不容忽视的光芒耀眼的一页。它不仅对中华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影响了西方的启蒙运动、明治维新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文化的发展。回溯岁月长河,中国古代文学如青山历历,峰峦可见,如天河耿耿,繁星璀璨。在数千年漫长的时间里,不计其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是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中珍贵的遗产,有着无与伦比的永恒的价值。卷轶浩繁的文集里,有着想象瑰丽的传说和长诗,有着思辨严谨的杂谈和文论,有着或精巧雅致或恣意潇洒的诗歌和散文,有着情节巧妙主题深刻的戏剧和小说……字字闪耀如粒粒珠,镶嵌在世界文学的宝冠上。这些耀眼的文学作品和他们的创作者——卓尔不群高山仰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也在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用跛脚的修辞去描述了,就且看古典文学翻译成外国文字之难,词不达意,意蕴全无,真是“妙处难与君说”。就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其多彩的魅力体现在意境美,风格美,情感美,结构美和音乐美上。意境之美,可谓中国古代文学独有。孟夏时节我曾拜读顾随先生的《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书中先生将诗分为三种姿态:夷犹,锤炼和氤氲。“夷犹”如云,写自然,重在修辞,富于情感,充满幻想,如屈原的《九歌》;“锤炼”则像《文心雕龙》中所说:“锤字坚而难移,结凝响而不滞。”但过分看重“锤炼”,有时或缺乏情感,干涩无味就如黄山谷;“氤氲”介于二者之间,如山中之气。这一论调之奇,不禁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说法,也只能用在古典诗词中了吧。中国古典诗词的姿态摇曳,意境之美,为世界文学之独有。风格之美,美在种类之繁多。既有豪放,隐逸,婉约,清空,又有悲怆,沉郁,旷达和孤往。正是不断流动的字句组成了不同风格的诗词。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蕴含的充沛而真挚的情感中。以杜甫诗为例,从前我是读不懂老杜的,更偏爱李白的浪漫洒脱,对于老杜诗之沉郁顿挫,悲哀苍凉,只认为是时势所造,命途多舛而发于哀。但现在读杜甫诗,才发现唯有老杜能从寂寞哀凄中生出热烈来,“用鲜明的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以天地之心为心”。老杜之诗,不仅有浓烈的诗味,大气磅礴的音节,鲜明真切的色彩,更有着生的颤动。诗词之结构美和音乐美,则体现在诗句的格律中,艰涩繁难的音韵学中蕴含的是先人的大智慧,也是古典诗词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文学之美吸引着无数华人深深沉醉于此,即便跨洋过海远离祖国,也难忘曾经接触过的,那个充溢着菊香与兰香的古典中国。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拥有充实而丰沛的精神内涵,先秦到清末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重信守义的精神以及重视礼义廉耻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自然是与热爱和平的中庸之道分不开的,许多中国古代文学拥有充实而丰沛的精神内涵,先秦到清末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重信守义的精神以及重视礼义廉耻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自然是与热爱和平的中庸之道分不开的,许多诗歌中都体现了厌战、反战的情绪和对祖国领土不容侵犯的表态。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以及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和平的渴望。在国事蜩螗,家国危难之时,这种民族精神又表现为不屈的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张孝祥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里对敌人横行猖獗的气愤,对中原父老水深火热的痛心以及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时不我待,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而早在《易经》里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句子出现,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奋斗;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是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坚持向前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更是涂抹中华文明的底色,是中国古代文学对华夏文明的杰出贡献。“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中的这句著名的“一诺千金”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重信守义的精神。中华民族向来讲究“言必行,行必果”,重信然诺,也成为了行为标准和做人原则。而“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更是说明了礼义廉耻精神的重要性。《论语》《孟子》等书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禅心,道骨,儒魂”无一不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中淬炼出来的。

有人认为,古代文学是已经过去的,死去的文学,但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在今天仍然是茫茫黑海上指引我们归港的灯塔,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中华文脉发展至今,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是我们应担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古代文学的内涵,找寻其中的精华运用在当代社会中。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更是一代代人继承发扬下来的精神财富,纵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应该“养浩然之气”。佛教的《华严经》中讲到,人在社会之中,譬如在一个大圆镜之内,彼此互相映照,一影中复现众影。我想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也是如此,古代文学中金句披纷拨响我们的心弦,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相互观照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无数剪影照在我们身上,我们作为读者也很容易进入到意境或故事当中去,二者相互融合,亦相互影响发生作用。古代文学也许是最后一片灿烂而绚丽的余晖,但只要我们守住这片余晖,不让他坠入沉沉的黑夜,多去阅读,多去发现,多去了解,在相互观照中发现古代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味古典文学之美,他就在当代生活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古代文学,于浩瀚书海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奔波劳碌的琐碎生活中获得一点小小的乐趣,再平淡的生活也能过得诗意盎然。在典雅隽永的语言里放松自己,是当代浮躁生活最后的英雄梦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幅多彩斑斓的画卷,也是深阔浩荡的大海。我阅读古代文学的这十数年,可能只看得几处山峦几抹流云,衔得几朵浪花,捧得几捧海水。探索研究古代文学的路远而漫长,但一颗热爱古代文学的心却是不会变的。我愿与古代文学相互观照,把身子探进书本里,去真切地接触那个充溢着菊香与兰香的古典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