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浪”,路遥早已在《平凡的世界》里给出了答案


最近书荒,又拿出前些日子读的《平凡的世界》来读,虽然是二刷,可是其中思想还是觉得新鲜。

昨晚读到孙少平和田晓霞重逢,曾经的朋友,无缘大学进城打工的孙少平让一切都顺风顺水的田晓霞感到震撼。在第一次简单的聊天过后,田晓霞重新审视这个已经成长为男子汉的老朋友。

“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的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常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原本以为孙少平也会难以摆脱“农民命运”,可是这一次的重逢,却让田晓霞再一次认识了那个不太一样的农村小子。

路遥先生借田晓霞的思考说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青年,而仔细读这句话,其实现在的一部分青年不也是如此。


前些日子,B站的“后浪”饱受争议,因为它以偏概全,广告营销目的明显,知乎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后浪到底是怎样的?

后浪,本就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所谓的在年轻时就“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又或者所谓的“房奴、车奴”,“被时代裹挟”,这些都不可能代表后浪,但是这些都可以用来描述后浪。

如今,我再读到田晓霞的这段内心独白,便想:拿到今天来用,好像也合时宜。

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年轻人要摆脱冷气,要往上走,被很多人引用来激励年轻人。《平凡的世界》里以孙少平为代表的青年们似乎就是鲁迅这句话的践行者。

鲁迅先生,路遥先生,他们早已为“后浪”作下了定义,这定义即使过了上百年也依然适用。


没有哪一个时代下的青年人的生活是顺利的,生活是苦的,是平凡的,孙少平那个年代的苦和当下时代的苦也许并无二意,只是苦的方式不同,但是,就像鲁迅先生和路遥先生所说,接受生活的苦和平凡,但又能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脱离大众生活,却也探寻更深刻的生活意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人生的最大可能,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后浪身上的精气神儿,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层。

没有理由不为生计奔波,但也没有理由只为生计而活。


图片by.荷兰艺术家Alice Brasser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后浪”,路遥早已在《平凡的世界》里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