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伢子的内蒙缘-呼和浩特

昭君墓

2016年9月,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拖着行李来到了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在大多数南方人眼里遥远、偏僻、落后、危险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大众接受的地方,却是我将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城市。家里人也没有出过远门,再加上对我更多的是不舍,就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学校。

从长沙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呼和浩特。路上见过一望无际的草原,牛羊成群,也有崇山峻岭,灌木丛生。那时的心情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无论是亲戚同学还是那些不多联系的朋友,都对我来到内蒙古这个神奇的地方感到诧异。"你们是不是经常去草原骑马?是不是吃了很多牛羊肉?是不是住蒙古包?是不是可以去蒙古国……"原先并不知道在外人眼里内蒙古如此得特别,只有自己生活体会过后才知道,这里民风淳朴、生活美好,与内地并无太大的区别,更不能完全等同于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

呼和浩特是内蒙的首府,蒙语译为“青城”,在历史上又叫做绥远城。城边有一座大青山,大小黑河从城内穿过。呼和浩特又被称为“乳都”,那是因为伊利、蒙牛都在这座城市,而我所在的校区正好与蒙牛毗邻。后来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要找我的邮寄地址,你只要随手找一盒蒙牛的产品,上面在呼市的地址就是我的地址。这个地方叫盛乐镇,是呼市下辖的和林格尔县的一个小镇。这座城镇现在似乎并不出名,但曾几何时,这竟是北魏的首都,而我的家乡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所以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我是“从元帅故里到了北魏旧都”。

蒙牛总部

呼和浩特到北京的高铁刚刚通车,用时2个多小时。到大同3个多小时,包头1个小时,鄂尔多斯2个小时,西安13个多小时,银川8个小时。市内地铁也已经通了一条线。而且在内蒙古大部分的网购都是可以包邮的,所以呼和浩特并不给人与世隔绝的感觉。

刚来的时候有很多南方的同学会流鼻血,因为相比于南方这里空气干燥,而我只有略微的嘴唇皲裂罢了。这儿的紫外线还是很强的,军训半个月被晒得黑不溜秋,就算是平时外出一会儿,都能明显得感觉到被晒黑。全年降水明显比南方要少许多,但只要下雨,马路边的积水也能超乎你的想象,可能是因为很少下雨排水系统就没有做得太好。

你见过橙红色的天吗?四年期间我也只见过一两回,当然这是越少越好了。橙红色那是因为沙尘天气,天灰蒙蒙的,阳光普照就成了橙红色。听说以前会经常有沙尘天气,而近年来治理效果显著,所以我的四年见到的几乎都是蓝天白云。但这种蓝天又与家乡的蓝天不同,张家界是山区,所以蓝天就显得特别高远,而呼和浩特几乎都是平原,再加上又是内蒙古高原,所以和天似乎隔得很近,伸手就能触摸到那蓝色的海洋。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晚霞,天空像染了色一样好看,宁静、安逸地坐在草地上看日落,一天的学习也即将在睡梦中结束。

师大晚霞


师大晚霞

你见过漫天“鹅毛”吗?冬天的呼和浩特较南方确实要冷许多,常常开玩笑的“西伯利亚寒风”在这儿得到了验证,透心凉,心飞扬!室外温度最冷能达到零下二十几度,而室内因为有暖气的原因就可以脱下了厚厚的外套。虽然南方也会偶尔下雪,但这种寒风刺骨、鹅毛大雪、久冻不化的天气也确实很难遇见,难怪毛主席曾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校的人工湖经历长时间的冷冻已经结了厚厚一层冰,刚来的孩子都会提心吊胆地滑着从上面走过,偶尔会看见被冻住的鱼,湖面台阶也会被冰块挤破。秋天的呼和浩特也会有漫天“鹅毛”的时候,当然那不是雪花了,有人说是柳絮,也有说是杨树絮,或者是木棉。我认不清那到底是什么,但就像冬天下雪一样漫天飞舞。出门记得要戴上口罩。

师大

我所在校区占地面积很大,第一次逛时竟然走了两个多小时。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天鹅、鸳鸯、骆驼、羊驼、鹿、孔雀……这就像是来到了动物园一样,有幸还能看见它们在校园里“漫步”。这又像是一个偌大的公园,亭台楼阁、各种植物,每走一处又是不同景色。

师大


师大

大学四年的假期,我以呼和浩特为起点足迹遍及13个省市,爬过三山五岳,到过草原沙漠,从未停止出行的脚步。有人说旅行有三重境界:见天地、鉴终生、践自己。无论所处哪个阶段,多出去走走转转,见见世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由于经常待在镇子上,我对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并不太熟悉,经常到的地方也仅限于海亮等地方。说到市区的景点,也无非就是昭君墓、博物院、公主府、将军衙署、塞上老街等。

旅行地图

对于呼市的美食,烧麦、莜面、杂碎等最为出名。羊肉馅儿的烧麦配上山西陈醋正是舌尖上味道的碰撞,不但没有羊肉的臊气,醋香的中和也恰到好处。说到醋,以前在南方很少吃,只有到了吃面的时候才会倒一点白醋,但自从来到了呼市,每逢吃面、包子、饺子、烧麦等都离不开了陈醋。而当吃烧烤、刀削面的时候,就着大蒜那味道才能更好地挥发出来。室友从家里带来的酱油泡蒜,就着米饭吃既不冲又有酱油香气;自己家做的奶豆腐、奶皮子,真的是奶香四溢,回味无穷;牛肉干味道极好,嚼劲十足。对于以前不太吃肉类的我,选择来这里正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

蒙古族人大多豪迈粗犷,待人友好,性格直爽。还未来学校报到时得知了我的舍友全是内蒙人,于是便到处询问如何调换宿舍。现在想来很庆幸当时没能调换成功。初来乍到,异地他乡,他们待我极其友好,生活学习中也都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就这样四年下来,我在这个宿舍收获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交友待人之道。学校里其他的蒙族人也大多和善。他们的酒量和体能确实让人佩服,可能是继承了先辈“马背上的民族”特点。见过我们班的外地男生喝不过蒙族女生,也经常见喝到后半夜回到宿舍砸门笙歌的人,在这件事上还曾闹过笑话。有一晚,一个喝醉了的男生进了宿舍楼直奔最近的宿舍而去,习惯性地爬上自己床的那个方位,这个床的主人却浑然不知,两个人就这样睡在了一起。结果是舍友发现去叫了宿管大爷,才让人给背回了他自己宿舍。在体能方面,无论是耐力、力量还是速度,都似乎比常人要强许多,各种体育赛事他们也都是佼佼者。好像每隔多久会举办那达慕大会,可惜还没领略这“马背上的民族”的节日盛况。内蒙人尤其是蒙古族,对待成吉思汗就像我们对待毛主席一样,经常会见到家里或者店铺里供奉成吉思汗画像。昔日强大的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征战四方,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内蒙古这片土地散发的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

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立、强大的语言系统,蒙语据说是当年成吉思汗命人所创。听蒙族人说话完全是一脸懵,除了近现代的一些新兴词是按照汉语来读外,其他的词汇都是按照蒙语读的。四年时间我学会了几个简单的词,比如“妈妈”读作“额吉”,“你好”读作“赛拜弄”等,还按照拼音学会了《梦中的额吉》这首歌,但蒙语书写却是完全不懂,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独立写出来。在呼和浩特,几乎所有的广告牌、店铺名都是蒙汉双文标注,所有的活动、大会都是蒙汉双语主持,就连公交车也都是双语播报。估计这些都是作为自治区的特权吧。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的我,对于本民族的语言却是一无所知。

师大校徽

上面的校徽也是极具民族特色。中间的蒙文译为“师”,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本质。蒙文看起来像一把把钥匙,但其文化内涵却富含深意。

四年转瞬即逝,不知道毕业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人问我是否后悔离家太远,我表示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做的每一个决定。现在回想当年,很欣慰自己能选择来到这里,既能锻炼自己独立、适应的能力,又能认识一群好朋友、好老师。

路在脚下,且短且长;趣在心上,且行且乐。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总会想着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见多了"小桥流水人家",就会梦想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吃惯了大米与辛辣,就会想尝尝面食和清淡。在这里,有着许多有别于南国的人情世故。

你可能感兴趣的:(湘伢子的内蒙缘-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