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显示,缓解压力最常见的方法是那些能激活大脑奖励系统的方法 -- 吃东西、喝酒、购物、看电视、上网和玩游戏。“缓解压力的承诺”
通常,我们缓解压力的方法反而会让我们更有压力。最常用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恰恰是使用者觉得最没有效果的。
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令人恐惧的吸烟警示会让烟民更渴望香烟,经济危机会让人更想购物,晚间新闻会让人吃的更多。这可不符合逻辑,但人性就是这样。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既快乐又不屈服于诱惑。我们也需要放弃一些自控策略,比如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因为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情绪更低落。
为什么压力会勾起欲望?
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着你,让你去做他认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压力包括愤怒、悲伤、自我怀疑、焦虑等消极情绪,会使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
应激反应中释放的压力荷尔蒙,同样会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程度。这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压力时,你面前的所有诱惑都会更有诱惑力。
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会导致各种各样不合逻辑的行为。比如一项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担忧的女性,会通过购物来排解类型的焦虑和压抑。
当暴饮暴食的人为体重增加或缺乏自控力感到羞愧的时候,他们会吃更多的东西来抚慰自己的情绪。当拖延症患者想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进度的时候,他们会焦虑万分,这反而会让他们继续拖延下去,不去面对落后于进度的事实,在每个案例中,“想要更快乐”这个目标总是战胜了自控力的目标。
最有效的解压方法: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有效和无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的承诺,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r-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这些物质还会让大脑不再对压力产生反应,减少身体的压力荷尔蒙,产生有治愈效果的放松反应。
当我们面对压力时,大脑一再做出错误的预测,不知道什么才能让我们快乐,也就是说,我们经常阻止自己去做真正能带来快乐的事。
“恐惧管理”
为什么企业要在这么压抑的节目中插播广告呢?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不只依靠枪支和上帝。我们中的很多人还会依靠信用卡、纸杯蛋糕和香烟。
研究发现,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会永生时,我们会更容易屈服于各种诱惑,就像是在奖励和减压的承诺里寻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样。
另一项调查发现,新闻中的死亡报道会让观众对豪华轿车、劳力士手表等彰显身份地位的东西产生更积极的回应。这些商品提升了我们的自我形象,让我们感到充满力量。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用真实的死亡来威胁我们,让我们开始消费 -- 电视剧和电影就能造成这种效果。
烟盒上的警告会提高烟民抽烟的欲望。死亡的警告会让烟民感到压力和恐惧。不行的是,这种焦虑会让吸烟者用默认的方法缓解压力 -- 吸烟。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这些警告能否减少吸烟现象,但我们应该对此密切关注,因为他们有可能会带来计划之外的后果。
有时候,‘恐惧管理’带来的不是诱惑,而是拖延。我们想要拖延的很多事情,都和死亡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比如预约看医生,按处方开药。正视恐惧会帮助你作出理性的选择,因为,改变我们能理解的动机,总是比改变我们看不到的影响要容易。
“那又如何”效应:为什么罪恶感不起作用
头天晚上喝了太多酒的人第二天早上回感到痛苦,会觉得头疼、恶心、疲倦。但他们的痛苦不仅仅源于宿醉。很多人感到罪恶和羞愧。这才是真正令人困扰的。当被试者因为前一晚饮酒过量而情绪低落时,他们更可能在当天晚上或以后喝更多的酒。罪恶感驱使他们再度饮酒。
“那又如何”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很多节食者会为了自己的失误而感到情绪低落,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
任何挫折都会引起这种恶性循环。任何意志力挑战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
屈服会让你对自己失望,会让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么,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么?往往就是做导致你情绪低落的事。
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你会以挫折为借口,更加放纵自己?
打破“那又如何”的循环
"自我谅解":每个人都有放纵自己的时候,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摆脱罪恶感反而会让她们在味道测试时不去放纵自己。
我们可能会想,罪恶感会促使我们改正错误,但其实这正是“情绪低落让我们屈服于诱惑”的另一种形式。
如果你认为提升意志力的关键就是对自己狠一点,那么,这么想的不只你一个。但是,你错了。
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它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
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才能帮他们重回正轨。
增强责任感的不是罪恶感,而是自我谅解。研究人员发现,在个人挫折面前,持有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能从经历中学到东西。
如果你觉得遇到挫折意味着你将一事无成、只会把事情搞糟,那么反思这个挫折只会让你在痛苦中更讨厌自己。你最迫切的目标是安抚这种感觉,而不是吸取教训。
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
1、你感觉如何?
2、你只是个凡人。
3、你会跟朋友说什么?
决定改善心情
当我们面对罪恶感、焦虑和压力感到备受打击时,我们会想到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 ---- 决定作出改变。下定决心会让我们立刻有了放松感和控制感。
不幸的是,就像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一样,改变的承诺也很少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切实际的乐观可能给我们一时的快感,但接下来我们就会感到失落。
做出改变的决定是最典型的及时满足感 ---- 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就感觉良好呢。
“虚假希望综合征”,它本来就不是能让人做出改变的妙招,而是能让你感觉良好的方法。
从快感的来说,真正做出改变和付出努力的感觉,当然不能和想象的感觉相提并论。所以,只是承诺改变,要比真正坚持承诺和作出改变更容易,也更有乐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乐于一次次放弃又重新开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变的方法。当我们想象自己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时,总是会兴奋不已,这让我们难以放弃。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更可能成功:乐观给我们动力,但少许的悲观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预测你什么时候,会怎样受到诱惑和违背承诺,想象一下不让自己放弃抗争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