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火星的探索

组长: 孙培栋

组员: 李志洋 晁灿灿 魏依萍 张敏 王斐 赵红强            付子辉

一. 研究背景

  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都有一定的研究,也有着嫦娥奔月 ,布农族神话,吴刚折桂等神话传说。

  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与月亮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古今中国文人对于月亮的咏叹,写满了中国文学史。如 白居易的: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等

二.研究目的意义

    1.认识月球及了解一些的相关知识                    2.学会团队合作,共同探索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过程

1.人类研究月球的目的

①  我们的地球环境已经十分恶劣,我们需要找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② 我们可在月球上进行火箭发射,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可以大量节省能源.

③ 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观测站,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就没有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直接观测太空

④ 开发新能源-氦3 这是一种高效能源,但地球上存在很少,月球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⑤ 建立基站,进行数据传播

⑥ 作为我们探索太空的一个中转站,可以使飞船在上面进行停泊休整

⑦ 可以进行破坏性实验的地点,减少地球污染

⑧  作为清理太空垃圾的基地

2. 月球的成因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对月球的起源,历史上大致有三大派。而后期则在各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结果而新形成了“大碰撞说”。 ①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

②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③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几乎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

④碰撞说

3.月球的结构特征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183℃。地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转,两个天体绕着地表以下1600千米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月球的诞生,为地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物。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行至地球的阴影后时,太阳光被地球遮住。

4.探索进程

1959年1月2日 月球1号(Luna 1)  人类第一个空间探测器

1959年10月4日 月球3号(Луна-3) 第一个拍得月球背面照片的航天器

1969年7月16日-24日 阿波罗11号(Apollo 11)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rong)巴兹·奥尔德林(BuzzAldrin)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Collins) 登陆 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号(Chang‘e-4)

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该发现为解答长期困扰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称,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就位探测,而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则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火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