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海南回来,估计是高速开车紧张的精神猛一下子放松下来的原因,那几天身体十分疲惫。
一天,中午饭后,小涵招呼我和她一起找她的玩具娃娃。去旅游时,小涵带了四个心爱的玩具娃娃,回到家却发现就只剩下三个娃娃了。而且,找不到的那个娃娃是她最心爱的一个,她为娃娃取名为“陈甜心”。
由于头疼的厉害,浑身没劲儿,我委婉的说:“小涵,妈妈现在特别累,睡醒了再帮你找哈。”
小涵点点头,表示理解。
于是,我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睡梦中,隐隐约约的听到小涵伤心的哭声。
我猜一定是因为没有找到那个叫“陈甜心”的娃娃而哭吧。
听着小涵的哭声,我有些心疼,纠结要不要去安慰她一下。
但,自己头疼的厉害,浑身没劲儿,身体都不在状态,怎样安慰好她?
纠结中,一个声音跳出来:自己心爱的玩具找不到了,伤心、难过是必然的。哭,从某种意义来说,应该也是在和玩具告别吧,自己的状态不佳,言语未必会由衷,所以就让小涵哭一会儿吧。
这样想着,我索性又昏昏沉沉的睡过去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到小涵在轻声喊:“妈妈,醒醒吧,你都睡了快三个小时了。”
我不情愿的“嗯”了一声,揉了揉蓬松的睡眼,伸了个懒腰,起床。
看她的情绪并没有大的波动,我好奇的问:“妈妈在睡觉的时候,好像听到你的哭声。”
小涵惊讶:“是吗?怎么被你听到了?”
“你是在和你心爱的玩具告别吗?”我试探的问
“你怎么知道?”小涵张大嘴
“自己心爱的玩具找不不到了,肯定很伤心,哭一哭就像在跟丢了的玩具告个别,哭完之后,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我问
“嗯!那是我最心爱的玩具,我就是很纳闷她能丢到哪?她一直在车上,我也没把她带到宾馆里过。”小涵很疑惑
“每个人丢了东西都会很伤心。你一岁多的时候,我丢了一部手机,手机里有很多你刚出生时的照片,我也是特别伤心,不停的哭,后来就慢慢的释怀了。与其让自己纠结在伤心的情绪里,不如哭一哭来给丢失的东西道个别。”
小涵笑了,说:“是,哭过之后,我感觉好了很多,下次,你再给我买一个娃娃吧。”
我摸摸小涵的头:“没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不愿意让孩子哭的。
他们会有很多理由来拒绝孩子哭泣——
“哭最没出息了。”
“你哭,就不漂亮了。”
“再哭,再哭,警察来抓你了。”
“哭什么哭?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大不了重新买一个。”
......
一般人看来,哭泣是不好的,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儿。
殊不知,哭泣,其实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已。
研究者表明,根据哭泣的原因分类,其中半数是由于悲伤;1/10是由于恼怒;1/15是由于同情;1/20是由于担心;1/30是由于恐惧。快乐和激动时也会使泪水夺眶而出,约占哭者的1/5。
悲伤、恼怒、担心、恐惧、快乐......这些不都是人类的情绪吗?
旁观者想尽各种办法不允许当事人哭泣,看似好心,实则却掐断了当事人宣泄情绪的出口。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
情感性流泪则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调查材料显示,女人有85%在哭后感到轻松些,男人则为73%。
所以,人需要哭这一种排泄情绪的工具,才能使自身情感达到一个平衡。
允许孩子通过哭泣体验别离和丢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理解,更是一份尊重。
(像林黛玉那样的哭泣并非本文所提倡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