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点点曾经在她的公众号“番茄和土豆”里感慨:养个孩子不仅要会点厨艺,画画音乐小手工,还得是半个儿科医生,最好还要懂点心理学,时间管理达人更好……没有当妈前不知道,居然要会这么多东西,却仍然有崩溃想把孩子塞回肚子的时刻。
在育儿的路上,一路反思一路成长。经过了各路专家育儿理论大餐饥不择食的过程,曾经为书中同样问题不同观点而疑惑,也曾经照着书上听很有道理的方法在孩子身上实践,现在也算是博览群书,身经百战了。但是依然受困于孩子无理取闹、和小朋友发生争抢打斗,也为女儿一直学不会在小马桶上拉臭臭而焦虑。直到看到《无条件养育》这本书,才将我从育儿琐事一地鸡毛中解放出来,它提醒我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如果教育是未来而教,那么当下的很多问题都要重新考量,育儿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是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美国作家、演讲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批判多集中于教育、教养和人类行为等领域。在本书之前已经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奖励的惩罚》、《我们的孩子应得的学校》,以及《家庭作业的迷思》等。
《无条件养育》全书不局限于具体的管教技巧,他指出了常见的有条件养育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人深思: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人格健全幸福指数高的孩子?科恩的表述严谨而诙谐,对无条件养育这个问题层层剥开,鞭辟入里,全面而深刻。书中还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和努力的方向,以取代我们有时为规范孩子行为、逼迫他们成功而禁不住使用的传统养育技巧。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育儿就是和自己的人性作斗争的过程:和童年的经历原生家庭的养育观作斗争,和自己的思维局限作斗争,和自己的需要恐惧做斗争。
书中有一条育儿原则我认为可以使很多困惑引刃而解,父母需时时反问自己: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白天乖巧可爱的女儿一到晚上就变得无理取闹和黏人,画了鱼画了花草树鸟,拼图拼了一个又一个,绘本讲了好几本讲得我口干舌燥,其中有一本是在很多物品的迷宫里找星星和宝箱,我觉得我眼睛都快看瞎了。每次我想偷偷看一眼手机走会神,鬼精的女儿就会立刻说我要尿尿,抱到小马桶上又说没有,如此往复两三次。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快11.00,故事机里催眠神曲催的我都昏昏欲睡,泡了奶躺在床上滚了半小时煎饼,在黑暗中突然响起一个怯生生的妈妈我睡不着,妈妈我想喝开水,泡了又故意说烫不喝了。一想到一本书还没看完,文章已经写了好几天只开了个头,我觉得耐心指数瞬间降低到负数,我觉得我要喷火,能把屋顶烧掉的那种!
看到这条原则,我一对照,发现自己一到晚上九点以后就有点焦虑,一天的学习计划又没完成,就特别想看会书写会儿文章,一个人安静地待会儿,而女儿晚上一般十点以后才睡。改变她基本不可能,孩子不可能迁就大人,只能逼自己适应她的节奏满足她的需求,特别是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于是我就在她睡着的时间提高效率抓紧时间阅读写文章。她不睡的时候陪她讲故事画画做游戏,她没那么需要我关注的时候我再看会儿自己的书。每个妈妈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科恩说:最能引起某些家长愤怒的孩子的行为,正是家长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喜欢的特质。丹麦诗人兼科学家皮亚特.海恩也说过:“在别人身上最难以原谅的错误,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错误”
咪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讨厌的样子你的孩子身上都有》,她说儿子唯唐的每个缺点都是她手把手遗传的,比如做事超级不专注,写个作业,任何人经过他都能跟人家聊一会儿,连猫经过他也能聊半天。唯唐子还擅长讲歪理,考了倒数第二,说这样进步空间大。玩王者荣耀,玩了一年,还是青铜,咪蒙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不去总结战术。唯唐还铮铮有词,玩游戏是为了快乐,又不是为了总结战术!耍无赖和咪蒙一毛一样。
很多成人只是身体上长大了, 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不接纳自己的部分,生个孩子跟买了个照妖镜一样,什么暗藏的心理和缺点都一览无遗。最扎心的就是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用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反驳我们。缺点不需要学习,而优点是反人性的,自己不刻意改变和训练,孩子也难有好习惯。
勤于反思的家长无疑是孩子的福音。但很多问题即使意识到了原因所在,依然很难改变。比如,科恩一针见血的指出:从深远意义上来讲,选择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的爱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之间做选择。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显然很多成人并不这么认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威胁恐吓、诱惑贿赂、奖励的方式操控孩子的行为了。“如果你不立马洗脸刷牙上床乖乖睡觉,周末的动物园你就不要去了”。认为孩子没有自控能力,会利用我们的信任犯上作乱、得寸进尺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专制养育,如果孩子行为良好就给予爱和关注,如果孩子行为不当就惩罚。——这就是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此外,《无条件养育》这本书还引用和例举了很多心理学家和专家的调察和研究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论述“为什么正面强化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时”,引用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调查,在孩子看来,其“整体自我”只有在取悦我们时才是好的。这是一种对自我评价的严重削弱,我们越对孩子说“做得好”,孩子的自我感觉就越差,也就需要更多的表扬。诸如此类的调查和研究、理论依据在书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关于表扬奖励和惩罚的副作用,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去阐述,非常详尽和深刻。
作者还分享了无条件养育的13个原则并逐一阐述,最后一章科恩给出了无条件养育的一些建议和方法,提倡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教育,以此来代替无条件养育的错误方式。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分享的:这本书适合当夜深人静,孩子的吵闹声平息下来,做完了家务,换上睡衣,给自己放首音乐泡杯茶,然后反思:我们这么幸苦到底值不值得,我们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我们怎么看待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这些问题即使想明白了要做到依然很难,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论是什么原因生下了孩子,但所有父母的作用和目的只有一个:当孩子长大了,离开了父母能独立幸福的生活下去。父母养育过程的点点滴滴未来依然能滋养着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