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词宗秦观,因与苏轼关系密切被贬,一首《踏莎行》书尽哀愁

一、有一种孤独,叫做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任用章惇为相,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章惇上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配合宋哲宗推翻元祐年间司马光和高太后等人施行的政策,还要追究司马光、吕公著、大防、刘挚、苏轼、辙等数十人的“过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年过五十的苏轼开始了新一轮的被贬生活。

与他关系密切的秦观,也接连被贬,先是被贬杭州通判,又被贬为监州酒税,后来又被被贬谪到郴州,削去了所有的官职和俸禄。

一贬再贬的生活,让秦观精神上倍感痛苦。

公元1097年的暮春时节,秦观到达了被贬谪的郴州,他居住在郴州旅舍的时候,望着窗外逐渐凋零的春景,终于忍不住发出了他一生中最凄婉的叹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暮霭沉沉,楼台隐没在浓雾里,依稀难辨。高悬在天空的月儿洒下的清辉笼罩在渡口,朦胧间,渡口隐隐约约也消失不见。望尽天涯也寻不到那理想中的桃花源。春寒料峭时节,我独自一人寄居在这郴州的客栈,这种孤独与落寞我怎么忍受的了?夕阳西下,杜鹃鸟声声哀鸣,这种孤寂该与何人来说?

前不久收到了友人的来信,信里藏着细细的叮嘱和殷切的关心,却无端平添了我数不清的离恨别愁。郴江水啊,本是环绕着郴州奔流啊,为什么偏偏流向潇湘去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评价秦观的这首词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人间词话》

二、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首词开篇就描述了寂寞凄清的环境:夜色无边,浓雾笼罩着这世界,周围的一切都看不大清楚,像是迷失在黑夜里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就想要寻求安慰,于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出现了。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云雾缭绕中,终于看见桃花源,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而现在呢,也是雾色弥漫,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桃花源,去过他们那样的日子,可这理想中的桃花源却无处可寻,结果却只剩下失望。他站在客栈窗前,凝望着夜色许久,这种反差与落寞该怎样来排遣?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本是党政相争,被贬到郴州,这一路的苦楚本就无人诉说,这周围的景物又更添愁绪。一个孤字一个寒字,足以表明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却还有杜鹃伴着落日声声哀鸣,这样的凄苦谁能承受得了?自古以来,日暮便是归途,他似乎是在感慨经历过了这么多的事,大约自己的仕途也就走到尽头了吧。此时此夜,独自一人客居他乡,仕途之路如此不顺,人也到了暮年,分外想念故乡,想念亲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首词的上片都是借景抒情,下片开始叙实,写到朋友得知我被贬郴州,纷纷写信来安慰自己。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说明朋友的来信深深地触动了内心敏感的心弦。驿寄梅花的出处是三国时期陆凯所写《赠范晔》诗中: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一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的出处是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句本是体现朋友对自己的关心。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本是被贬之人,想要再回到原来的职位,只怕是不能了。每每朋友送来的书信,那些安慰的话语萦绕在脑海,总能想起以往那些时日,朋友聚在一起讨论时事,可惜的是今非昔比了,想到这里,他心里就是一阵阵的挣扎。每有一封来信,他就会经历这个心灵挣扎的过程,也就会增添更多愁绪,一次次累积起来,就像沉重的石头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上一句说到他的愁绪难解,像是石头堆积在一起,砌成了一堵高墙。那这满心的悲苦他不想说吗?不是不想说,只是不能明说,于是又转到景物上来,开始问到:郴江啊,你本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现在为何又老远地流向潇湘去呢?水都有它的自由,而他被贬郴州,只能呆在郴州这个地方,仿佛失去了自由。这两句蕴含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想着要报效朝廷,想着要闯出一番事业。谁知道会卷入这个政党之争呢?那我的这份苦楚该向何人说呢?全词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出了他仕途失意时的痛苦与绝望,流露出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可却又无能为力的心态。

三,作者的故事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清丽婉约,善于抒情。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曾称赞他有屈宋之才,然后将他引荐给王安石,王安石读过他的诗后也颇为欣赏他。

在未入仕途前,秦观一直在老家高邮备考,偶尔出去游玩几天,欣赏周围的风景。这段时间大约是他最美好悠闲的时候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也不例外。公元1078年,秦观离开故乡,满怀希望去参加科举考试。纵使惊才艳艳的他,在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依然落榜了。这次考试的落第,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但也没有磨灭他要考上的决心。

后来他又回到高邮继续备考,公元1081年,他再次踏上科举考试之路。可惜的是,他依旧名落孙山。这两次的考试的失利让他感到悲哀,也让他的心境有了一丝忧愁悲郁。当时的文坛有一个不成文的风向,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向当时文坛上颇有名气的人或是朝廷里的人投递自己所写的诗文,期待他们有所引荐。于是秦观不得不像他们一样投递自己的诗文,期待获得推荐。

公元1085年,秦观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进士,踏上了他坎坷不平的仕途之路。

多少唐诗宋词里的哀愁飘过千年,到如今读来依然是愁绪难解。他这一生坎坷,所写的诗词,寄托着他一路走来的遭遇,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一股消散不去的哀伤。他也曾是惊才艳艳的少年学子,可惜命运弄人,他这一生短暂,遗憾太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婉约派词宗秦观,因与苏轼关系密切被贬,一首《踏莎行》书尽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