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如何一次学习更多的内容?

什么样的学习计划最能调动大脑?
间隔学习、穿插学习和多样化学习都是什么意思?

——「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14。

上篇我们提到,有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大脑最高效运转,全年无休的进行学习和思考。

要实现这种状态,核心在于「多给大脑留点未解之谜」。

如果我们的脑海中有一些问题是「待解决」的,那么不管我们是在吃饭、运动还是睡觉,「储存脑」都会在后台自发的运转、勤劳的寻找答案。

而想让大脑进入这种24小时自动学习的状态,首先要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完成」。

有了完成,才有相对的未完成。

确定了「完成」指标后,再对每次学习的内容进行拆分,制作出「学会使用xx概念进行解题、学会制作ppt的模版」这样的学习计划。

以上的具体内容,详见如何让你的大脑,开启24小时学习模式?

那么,制定好学习计划,接下来怎么做呢?

结合之前分享的大脑运行原理,我们要想办法,让你的大脑「学不完」

那份学习计划,就是我们给大脑列出的预计完成清单。只有无法完成清单上的任务,你的大脑才能够无时无刻的,在后台对这些任务进行持续的关注、梳理和思考。

让大脑学不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准备一些学习内容

看过之前文章的同学可能会问,不是说「一次性学习大量的内容」是非常低效的吗?

这里的重点在于什么样的内容上。

  1. 间隔学习法:

假设教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习加法,你猜是每天教一次、连教10天效果好,还是每天教2次,连教5天效果好?

答案是,教10天的效果更好。

这就引出了记忆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间隔效应」

它的意思是,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的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的多。—— by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提出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记忆的三结构模型。


其中,短时记忆想要变为长时记忆,对应的信息需要得到「反复加工」和「提取」才可以。这就好像健身时,需要让肌肉循环经历「压力、放松、修复、压力」的过程一样。

当我们将需要学习的大块信息拆成多个小块来学习,意味着你每次学习时,都要对上一次学过的信息进行重新提取,这个过程无形中提升了你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因此,假如一个学习内容可能会耗费你4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你不如将它拆分到4天、每天花1小时来学习。

使用间隔学习法时需要注意的是,间隔时间不要过久。如果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信息「遗忘」过多,上一次学习的累计效应就不存在了。

就如同有时我们拿起一本之前看过的书,却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看过它一样。

这个限制时间具体是多久呢?

大家可以参考遗忘曲线(见读过的书都忘了?看看“不再遗忘”复习法),也可以按照下一次可能提取记忆的时间来考虑。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

例如,如果距离考试还有1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是第一次学习后的1、2天左右(时长的20%~40%);而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是第一次学习后的3~5星期(时长的10%~20%);而如果间隔时长超出这个范围,超出越长,成绩越差。

  1. 穿插学习法:

假设让你学习扔沙包,每天练习6次、持续12天,目标是准确的扔进1米远的圈里。
现在有两种练习方法:
1)每次向1米远的圈里扔24下;
2)交替向0.5米和1.2米远的圈里扔,总计也扔24下。

你觉得,哪种练习方式可以更好的完成目标?

如果从传统的对刻意练习的认知角度来看,第一种方式会更好一些。第二种方式练习时,甚至从来都没有扔到1米远的圈里过。

但是,实验发现,第二种方式效果更好,而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是:以穿插混合的方式练习,会迫使大脑内化动作的基本法则,从而提高对多种情况的应变能力。

也就是说,以远近穿插的方式练习投沙包,它获得的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对于投沙包这个动作的「本质的理解」。最终不管目标是投1米圈还是2米圈,大脑都可以灵活应对。

这是肌体的学习,我们再看一个脑力的学习。

假设让小朋友练习加减法。你觉得,是依次练习50道加法、50道减法好,还是将100道题穿插打乱,混在一起让小朋友练习好?

答案依旧是,穿插在一起练习效果更好。

这与我们生活里的实际状态其实是吻合的。考试的时候,不会先考加法、再考减法,而是将他们混在一起,或以应用题的方式来解决综合问题。

而不管是学开车、英语、还是编程、滑雪;最终,所有的基础行为都会被混合起来,应对各种各样实际发生的状况。

因此,在准备学习的内容时,更好的方式就是「穿插」。将同一学科中涉及到的不同知识点,前后穿插、混合着进行学习。

之前分享过不费脑子的知觉学习法(见懒人必备,不动脑筋学习法),其本质就是应用了穿插学习的方式。

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习内容,包含1~6个环节。
首先,要了解一下那些最基本的底层知识。
之后,可以将6个环节打乱,穿插在一起来学习。
你可能会感觉有些怪异和不协调,或是很多环节都没太学明白,这没关系。从长期来看,整体效率会更高。

  1. 多样化学习:

还记得我们在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是低效努力?中提到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吗?

专注模式时我们思维集中,大脑会频繁激活那些与信息联系紧密的记忆;而发散模式时我们的思维放松,大脑会在更大范围里松散随意的调用一些信息,激发我们的脑洞或者随想。

因此,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和广博,发散模式时可能串联起来的信息就越多。

假如你想学习美国历史,可以穿插阅读几篇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文章、南北战争的文章、冷战的文章,甚至是其他国家的历史文章、心理学文章、经济与政治文章等。这样更容易发现不同主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内在共通的逻辑。

在应用多样化方法时,大家可以选择即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和科目,也可以将不同的物件、技巧和概念混合在一起来学习。

以上,我们介绍了3种用来「准备更多学习内容」的手段。根据这些原则,你可能需要重新安排你的学习计划。

制定的要点是:

1)让每一条学习内容,都包含一个明确的「完成指标」。
2)将单一科目中,大块的学习内容拆分成小块,分配到不同日期的多个学习计划中。(间隔学习)
3)将单一科目中,需要学习的多个内容环节打散、混合,穿插着进行学习。(穿插学习)
4)多准备一些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多样化学习)
5)让备选的学习内容总量,略微超出你可以「学完」的能力范围。

重新制定后的计划,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单次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依旧是要完成我们「让大脑学不完」的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多准备一些学习内容」的前面,标记了「一、」,说明还有「二、」。第二点是什么,篇幅原因,我们下期接着说……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1. 根据制作学习计划的要点,制定一份你的学习计划;
  2. 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脑学不完?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参考书籍:
《认知天性》
《如何学习》
《学习之道》
《科学学习》
《有效学习》
《学习的艺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14】如何一次学习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