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2:“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教养的迷思

知识线索

你今天明白了一种儿童的行为模式,那就是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帮助他应对跟其他孩子的关系,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学习的,而不是跟父母学习的。明白这一点对你有什么启发?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父母不能垄断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过度干预反而会阻止孩子的成长。

通过今天的内容,相信你已经认识到,哪怕父母再爱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利益都可能存在冲突。对父母有利的,对孩子不一定有利。就拿断奶来说吧,妈妈给孩子断奶是为了再要一个孩子,但孩子希望吃奶的时间越长越好,他才不想要弟弟或妹妹。有的父母希望儿女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孩子却一心想要闯荡外边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利益。

你从上周有性繁殖的课程中学到,多样性能够增加后代适应新环境生存下来的概率。今天,你又明白要是孩子和父母一模一样,那么,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同样做不到。环境变化之后,不善于变化的下一代会被淘汰。要想不被淘汰掉,孩子必须学习新的思想和技能,而通常是年轻人才有新的思想观念。如果孩子只向父母学习,他就无法了解更多的新思想。如果孩子向同伴学习,他们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契合变化中的新环境。

做父母的,能够当一名尽职尽责的“麦田守望者”,不让奔跑的孩子掉进悬崖,就已经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了。

知识内容

1.“表里不一”的孩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先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况。请你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些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有比较大的差异?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听话,但到了学校里却是个小霸王,或者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拘谨,不跟父母说话,但到了学校里,跟朋友们在一起,却有说不完的话。在瑞典,有一项关于孩子挑食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里挑食,要么在学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挑食。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家庭之外的行为会有差异呢?接下来,你将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在一种情境中学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应用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你在中国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国不一定好使。你跟兄弟们在一起时的社交经验,拿来追姑娘不一定好使。同样,孩子们在家里学到的技能,不足以应对在学校里的生存挑战。

你自己想想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恐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差异太大了。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告诉你,到了学校跟小朋友要好好相处、不要吵闹,但你在学校操场里遇到的挑战却是有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你是个笨蛋。这种情况下,父母教你是不管用的,你得自己去摸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2.孩子的世界

你将认识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之前讲过,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是要区分我们和他们的。在孩子看来,孩子们是我们,而成人是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孩子,到了一起,都会很快地融入群体,这才是他们自己人。在孩子们看来,我们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不讲道理的奇怪的物种。我们之前还讲到,一个群体要是想更加团结,就会对外排斥。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孩子群里经常会发现挑战成人的小动作。在孩子群里,最酷的行为就是敢于挑战成人的权威。

我讲到这里,你已经能猜到答案了。为什么“教养假设”是错的?因为,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学校里,孩子还必须自己学会另外一套行为模式。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是非常谨慎的。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父母。

3.一个不舒服的比喻

哈里斯在书中讲到的一个比喻,也就是监狱看守和犯人的例子。她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监狱看守。这么比可能会让有的父母感到不舒服——我怎么会是监狱看守呢?请不要觉得被冒犯了,你仔细听听,会觉得哈里斯讲得有道理。

监狱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监狱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会想办法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因为监狱看守的权力很大,得罪了监狱看守,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但仅仅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是没有用的,要是你跟监狱看守搞得太亲近,别的犯人反而会歧视和冷落你。同样,小孩子也会想办法和父母搞好关系,因为父母是有权力的,父母心情好了会给你零花钱,会给你买礼物,生气了可能会揍你,所以当然要巴结一下了。但是,仅仅成为父母的乖宝宝是没有用的,孩子长到一定的年岁,就会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离,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了,而是因为跟父母搞得太黏糊,会遭到别的孩子嘲笑和奚落的。

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监狱里不断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进来,但是文化却是始终不变的。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说他们会很鄙视那些拍监狱看守马屁的人,很鄙视那些打小报告的人。他们必须服从看守的指令,否则就会吃苦头。但是他们又不想百分之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们会搞点小动作,跟看守们暗中较量。如果他们能够侥幸地在跟看守的斗智斗勇中取胜,他们就会非常高兴。

那么,一个新的犯人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犯人呢?一种比较被动的办法就是犯错误。如果违反了监狱看守制定的规则,看守就会惩罚他们,但是如果违反了犯人的规则,犯人就会嘲笑他们,不搭理他们,甚至攻击他们。久而久之,新进来的犯人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另一种更为主动的办法是通过观察。刚进来的犯人会更为谨慎,主动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为,而且要迅速地辨认出谁是牢房里的老大,什么是犯人之间的禁忌。他们会通过尽快地找到学习的榜样,习得监狱里的生存法则。

孩子们也是一样。孩子有自己的文化。哈里斯讲到,她有一次去邮局,有很多人在排队。队伍里有两个妈妈,分别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子,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他们站在妈妈的旁边,互相注视着对方。忽然,小男孩松开妈妈的手,走到小女孩的面前,尽管他还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但眼神里都是热切的期待。在邮局里那么多人里,小男孩的眼里只有这个小女孩。

怎么跟别的小孩玩耍,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当孩子只有一两岁的时候,他们还不太会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他们已经知道模仿对方。一个孩子故意摔跤,另一个孩子就会学他。这会让他们乐不可支。到了两三岁之后,孩子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互相交流,他们开始学会做游戏,也慢慢地学习如何彼此相处。

在传统社会中,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一起长大的。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可不是和风细雨、温柔耐心的,他们会嘲笑小孩子,甚至拳打脚踢,但这就是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所以,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的迷思2:“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