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不自由,毋宁死”。古今中外歌颂自由,向往自由的人很多,为了获得自由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成年人向往自由,儿童也是向往自由的。儿童失去自由之后,不会有如此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激进的行动表达自己,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我要自由。
最近,我阅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书中提到,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阅读、自由、良好表率。一个缺少尝试、不犯探索的童年是可怕的,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很薄,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家长做的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在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常识和经验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有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去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希望的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对坏事情有兴趣,这是父母也要尽力满足他们,在孩子那里没有好坏之分,好坏是成人的偏见,家长应该评估事情的可行性,真正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不简单否定,不强硬限制,更不轻易进行道德和善恶的评价。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只有在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在儿童教育中,太多规矩,难成方圆。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是在孩子认识世界的初期。家长要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坏事情,只要没有危险,不妨碍别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和习惯,但良好的道德和习惯,不能仅靠限制来实现,更多的要靠榜样和信任来实现。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是一种理念,是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理解孩子的尝试需求,尽可能地给他们尝试的机会,给他们一份自信快乐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在日后的成长中充分发挥出来。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更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顺序和逻辑。竞争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的度,前者是说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但不要失度。后者是说不是所有的年龄都适合竞争,老人和孩子不适合参与竞争。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一个小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由一个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过程,它要为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累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由小绿芽成长为壮硕的麦穗,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只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内在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我们要看到这其中蕴藏的巨大的力量,不要把精力放在培养竞争意识上,这种想法看似长远,实则短见。这样引导孩子和他人比,实则在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受。当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比上时,自我成长的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更会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孩子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不具备抗挫折能力的年龄,被成年人搞的心理失衡,这怎么是一番劝说可以缓解的了的呢?就像不可能靠说一番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一样,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除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过早的让孩子加入到竞争的行列里,会有以下损害:一、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合作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孩子的活动以竞争为目的,哪怕是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为目的,而是以取得名次为目的。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让孩子心中只剩下比和争,只学会了防范,很少有机会学会合作。优秀的学生学会了防范别人,较差的学生产生了自卑感,首先不满意自己,进而不满意别人,敌视别人。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一切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往往引起敌意。所以孩子有时并不是品行出了问题,只是他被一步步逼到了那里。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的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现实中学校花样翻新的评比,对一个孩子早上和晚上的评价截然不同,这会扰乱孩子的认知,无法在童年时代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合作能力无法培养,将来的竞争力也不会强大。
第二种损害是培养出病态的奋斗着。从小被训练地很有竞争力的孩子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这样的孩子早早的让自己适应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在生活的选项中,他会毫不犹豫的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会以社会评价为价值判断。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地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准备。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紧张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他们有的不快乐,始终生活在紧张焦虑中,也有的最终放弃了过分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个远道,才回到了正途。
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哲学家弗洛姆说:懒惰和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他们是人的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发育之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生理发育。我们的身体对我们幸福不幸福的感受,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他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
有的人觉察这种竞争的错误,但依然抱怨大环境如此,进而一边抱怨,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压力。其实精子取胜不是因为他竞争力强,而是因为他身体健康,他只要自由自在的游动就可以取得胜利。一个人想要立足于江湖,就必须先远离江湖,到深山无人打扰处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改变自己的小环境,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力一方面要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靠意识。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没有什么事值得我们用过激的方式去获得,不顾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状的人,相当于在玩所有危险的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是把全部家当赌在不可能赢的赌局上。
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做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打铁还须自身硬,与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的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最好的竞争力。马云说:一流高手的眼睛里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里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是你的敌人,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老子说: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严厉教育与惩戒教育是要不得的,儿童成长需要鼓励、尊重,一切严厉的教育都藏着隐形的伤害,父母不仅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是最美最动人的,也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
偶尔的火气不会伤害孩子,孩子受不了的是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教育更是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教育会产生正面的效果。
成功的家长或学历太高的家长,能量场很强,如果不有意约束自己的能量,就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超强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客观上会造成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世间万事,过犹不及。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注意呵护孩子的天赋,否则高期望目标很容易变成低收获结果。儿童是脆弱无助的,他们的天赋需要被激活,也需要被呵护。家长既要成为助推器,又要成为保护伞。天才不容易出现,不是因为太少,而是太容易被扼杀。不经意的损害往往从剥夺孩子的一件玩具开始。
教育的成败往往决定于生活细节之中。正是老师和家长不经意的小动作,划分出来了孩子能力和命运的不同档次。
以无痕教育之法,达到有痕教育之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有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的想法。虽然说不想,但很多人没做到。凡事都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都去修理和矫正,这不是教育,这是对成长的不间断的干扰,会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要想培养一个尽可能如人意的孩子,就要学会欣赏孩子一些不如意的行为,凡有冲突,必有伤害,放下改造思想,才能避免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当孩子的行为与主流价值取向不同,或者与家人设计的道路不同时,很多家长就会忧心忡忡,想要改造孩子。行行出状元。
第三,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
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矩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矩根本就是错的。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但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的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都是种子,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会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可能性的存在。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有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
古今中外,混混的产生与家境没有必然联系。孩子成长的好与坏,不在于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而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而对于自我情绪感知分外敏感,精神上的贫寒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爱孩子没有一点关系,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来弥补和掩盖,这是爱的假象,这是家长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它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构成。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坏事,但拥有心灵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奢侈品。
综上所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道德、能力、习惯的培养,还是学习知识的培养,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都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最有利的手段,最快捷的途径,给孩子自由吧,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