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础教育简析:教育是国际竞争力

印象中的芬兰,是一个遥远而寒冷的国度。芬兰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但严峻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这个“千湖之国”曾沦为整个欧洲大陆中最为贫穷的国家。但仅一个世纪,芬兰就重返世界强国舞台,如脱缓野马一般,向着经济顶峰冲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写下动人心魄的篇章。

芬兰经济的崛起令世人震惊,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地下资源并不发达的北欧小国在短短一个世纪以世界第一的竞争力迅速崛起呢?在芬兰流行的一句名言或许能解答这个问题:“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

1917年芬兰独立后,1921年就开始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芬兰政府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把普及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中心,于1976年开始采取小学基础教育和初中综合教育连贯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1998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强制执行。在这个只有520万人口的国家里,共有4300 所基础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一些规模大的基础学校在校人数多达900人,最小的学校在校生则不足10人。全国识字率高达百分之百,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对全球 41个国家和地区15岁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测评”(PISA)调查结果中,芬兰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方面均表现出色,继2000年之后再度蝉联PISA评比总分榜冠军。

芬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又称基础教育,是针对7至16岁学龄儿童进行的免费教育,要求适龄儿童必须参加学习。义务教育综合性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家长陪同),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

现芬兰有4千多所九年义务教育综合性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学生60万人,新生6万多人,教师4万多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本着家近的原则,无择校行为。每年入学的新生达6万余人。学生在16岁之前都在同一所学校接受教育,16岁之后再根据其学习兴趣,决定接受学术教育或是职业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教授学生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极为丰富,有母语和文学(母语含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必修)、外语、自然与环境保护、市政学、宗教或伦理、历史、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视觉艺术,手工和家庭经济以及学习方法指导。以上课程由国家统一安排设置,各科所占比重及授课时间也由国家统一要求。除此之外,各地区还要结合自身状况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义务教育的前6年中,通常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负责教师,并由该教师教授几乎所有科目的课程。后3年中设学科教师,以教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另外,学校还设学生顾问,收集学生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意味着要修完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结束义务教育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可以报多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均可。高中根据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上职业高中,4%上第10 年级补习班以便能升高中,仍有 8%不愿直接升高中学习。

所谓平等受教,就是要尊重个人不同的能力,因材施教。芬兰教育的宗旨是在不给学生为考好成绩、升年级和获证书的压力下满足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各类学校不设尖子班,不把学生分成优生、差生,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择跳班。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超强,芬兰教育的做法是让他们一路“玩”下去,为他们提供继续向前发展的机会。对于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校则有专门补习教室,由补习教师专门辅导,目的是使这些学生达到基本教学标准,而不是相互比较孰优孰劣,使其感受到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还提倡让每个人可依据自己的志趣所在选出“我最擅长”和“我最不擅长”的科目,人人都可以有自己方向,学生们始终乐学在其中,以圆自己的梦想。因此,芬兰的教育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也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首要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基础教育简析:教育是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