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开篇语》中也提到了本人将采用通过学习哲学学科书籍及公开课视频等形式和大家交流探讨哲学问题,先从《哲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谢新观 王道君主编)这本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籍开始,这样的选择是基于本人学识以及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哲学学科脉络为以后学习和探讨具体问题时不至于钻牛角一叶障目而做出的。后面的方式采用先划出重点再思考的方式展开。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在《开篇语》中我也说到,人类对于世界的发展也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完善的,与该部分内容讲的对事物领域认识加深后自发的论证和归纳总结相一致的,在个人是受教育及所处情境影响的,并非生而知之,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的这个很关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这个很直白,对于世界的认识是素材,思考解决的方法是过程,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统一的。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个也很直白,既然我们的哲学是诞生于我们对于思想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认识至上,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概括和总结,同样的也受到我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发展的羁绊。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人与世界的关系-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源谁是派生出的-本体论。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同一性问题(认识论范畴)。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很直白,谁是本源谁是派生谁决定了谁在前谁决定了谁的性质,是否是可以互相影响作用的。评判标准是以实践为准,并与在实践中映射为主客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我们的科学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事物是辩证的因此对于反尝试的形而上学不易理解,“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这样看去理解那么形而上学就是说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孤立存在且机械移动增减的就像是世界是驼在乌龟背上乌龟又在其他乌龟背上一样(当然这个乌龟可以替换为其他任何一个称呼)。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物主义是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不到位,认为自然万物运行由意志作用的结果,从“迷信的鸽子”这个实验来看,忽略了笼子外的观察者这一客体来说鸽子认为挥动翅膀这一主观意愿直接导致了客观事件的发生,从客观上讲挥动翅膀与食物出现并未发生客观作用。由此可得如果有一天证明宇宙之外也有个观察者或者创造者也并不能证明唯心论的正确,应为这还是客观事物的作用并非超验的精神作用。
--哲学的党性
很直白,通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可知如果发生了我们目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之外尚未被认识的东西我们是否要放弃我们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立场?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根本立场并不能因为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动摇,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发现了神仙鬼怪这一事物那么他们也是可以被认识也遵从于物质和存在的世界并不单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即事物变化是客观作用的结果并非主观意志的变化。
三、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演变
与上文呼应,在我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逐渐发展中哲学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变化。发展更能让我们看出一个学科在社会活动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代表上古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水亦说火为万物原始、古代印度地水火风世界本质、古希腊“原子论”。
2、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贡献卓著冲破了唯心主义神学的桎梏,缺陷一是机械性,自由意志不存在机械惯性;二是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是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一个小思想实验即可得知问题关键,假设将足够多的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流落荒岛,经过一定时间后很难保证他们还能保持现代社会形态)。
3、以实践为基础的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目前没有发现缺点,开玩笑,因为辩证就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很强包容性,且能承认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自我革新不断发展,在教材前面的内容中也指出对于其他党派理论客观存在的包容性且具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超越性,承认其他学说在社会特定阶层中有其一定社会阶段的需求,也承认文化乃至其思想工具的发明在特定情境中起到的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符合唯物主义史观的宗旨,但同时不失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性这样结果符合造成了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包容性,防止极端主义对社会的发展的消极方面的影响过剩,也维护社会发展的更大的容错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由于本人对唯心主义了解不够深入,且在理论上是不自觉的(从另一方面说受时代的桎梏,虽然思想上任然会有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残留“可见左倾极端主义,矫枉过正也有一方面积极意义”但是总体上很少不自觉)对两种理论按照教材不做过多区分。
高学时期我做了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定义“客观世界无疑是物质第一性,但是我们是精神第一性开始的,我们出生我们的精神才开始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是我们观察到的世界”,这个放在这里同样的很容易做出定义,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即在我们精神之前存在一个超验的精神,主观精神即世界是我们主观精神的产物映射,在不同的时代情境会有不同的解释,但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两种唯心主义的性质,因为唯心主义本来就是没有立场可言的毕竟道德标准比科技发展更加的变化多端,每一个情境中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观”(道德作为法律的补充及其出发,但实话说确实并不像是科技有其内在发展规律)。
OO为了对齐。讲一讲按照格式讲的辩证的唯心主义、唯物史观,按照唯物主义发展史,同样的如果唯心主义如果也有第三个发展阶段那么他会在什么情境下发生,以及它没有发生的原因。中心对称,为什么没有发生,唯心主义服务于统治阶级,是人民精神的枷锁它的主要作用也正是它的桎梏,因为它如果变化如果发展那么就说明精神也是可以被取代的,虽然是新的精神(同时也会给被统治阶级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物质),既然它是会消亡的那它相较于我们依托的物质来看好像并没有比物质长存。如果它存在,那么将是由一个多神文明统治的世界诞生,那么既然神也是依托物质的变化来影响人民的精神那么它也屈服于物质,那么它的破败也因它依托于物质而被哄下神坛。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形态
1、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代表作《周易》、《老子》、“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照规律燃烧着、按照规律熄灭着永恒的活火”,这个说明变化、运动这两个概念在古老的文明中已经已经诞生,这得益于我们不断的观察,思想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个阶段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在听了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公开课之后对他的研究领域有了一定认识,《现象学》总体上来说还是秉持了精神第一性的基础,不去探讨我们与世界的派生问题,只探讨我们去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的发展,这个对变化和运动有所削弱。现象学对于我们个体存在之前的事物变化、运动和发展有所忽略,“阿赖耶识”同样的虽然没有一个超脱于一切的精神来做评判,但同样的过分的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虽然我对他在致力于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努力加以肯定但是在这方面加以驳斥。
3、唯物主主义辩证法。这个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不是狭隘的我们单一客体存在的东西,这是我们人类乃至世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的方法,没有谁是超验的,没有谁是先决的,都置身于整个世界,都受制于相互的联系(羁绊,超脱于语言我们的相互作用其实就是唯物的,只作用不受反向作用就是精神第一性,很显然这样是不存在的,还是在因果之内。可在哲学的世界既然你是不接受果的那么我就可以把你当做一个客体“客观条件”来对待这是哲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