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双非研究生的自白

说起这个话题,我每次都觉得很沉重。可能是因为双非院校的研究生的尴尬位置,没有985、211那样光鲜的头衔,也没有双一流的加持,会让这群研究生在就业和升学的时候,面临外界的眼光和议论的时候时常感到自卑和羞愧。

于我而言,目前在一所国内排名200左右的学校读研,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过非常强烈的名校梦,就连高三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考上我们本地的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我很少陷入因为自己是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而自卑和尴尬的泥淖,当然医学专业本身对院校的出身相对没那么严重,特别是毕业后选择在本地的医院就业这种情况,就更没那么看重学校了。

所以,这时候就得重新审视自己选择读研时的初心了,如果单纯只是想提升学历,无心科研的话,能考上好的大学最好,考到一个双非院校也不要气馁。比如,你最后想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工作,一般情况下只会看你是否有硕士学位,不会看你是否为名校硕士。

因为没有到名校去体验过,无法详细对比两者之间差距,道听途说终究不客观。所以,只能说说在双非院校的所见所闻。我算比较幸运的,跟的导师是一个新晋的硕士生导师,刚好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整体来说我的研究生生活比较充实和辛苦,很多时候都是“007”。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题组都是这样,在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其实在研究生阶段比较闲,基本属于放养状态,课题迟迟不定,无法实验,即使实验失败也不会焦虑,每天到办公室看看剧,打打游戏一天就过去了,划水成为常态。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导师。个人认为,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学校,导师选择正确和自身的努力同等重要。

另外,和导师的相处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也是一门功课。于我而言,我的老师其实和我的年龄差不到10岁,所以沟通交流起来没什么困难,也不会拘束,其实很容易成为朋友。但是,因为我的性格原因,我不喜欢去了解或者说窥探他人的私生活。所以我和导师之间基本不会交流课题之外的话题。因此,读研过程中能够和导师成为朋友最好,不能的话就把他当成你的老板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完成他给你的课题任务!

最后,回到双非研究生身份这个话题,我觉得人生应该向前看,既来之,则安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否认,自信一部分确实来源于优秀的环境,但是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锱铢寸累和不懈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双非研究生的自白)